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范文常识作文观后感湘江北去观后感» 正文

湘江北去观后感

[10-20 23:38:3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观后感   阅读:680

概要: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

湘江北去观后感,标签:观后感范文,观后感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当毛主席1925年在湘江橘子洲头高吟这首词的时候,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多少情感又涌上他的心头?往事历历在目。峥嵘的岁月一去不再复返,就像那北去的湘江,水流了就不再回头……本片艺术再现了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的峥嵘岁月。虽然他们的一生,都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坎坷、荣辱悲欢,人生轨迹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个人的信仰以及选择的不同而分别悄然转弯,但此片所截取和呈现的则是他们在最好的时光里一起并肩走过的日子。
  
  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艰苦的条件,动荡的时局,使人身时刻充满着危险。但是影片尽可能地去挖掘和展现其中积极的那一面。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陶斯咏、彭璜……那时的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尤其是毛泽东,在我们常规印象中,他是慈祥睿智的稳重长者,是令我们仰之弥高的一代伟人,而在此片中,他走下神坛,会和朋友们一起裸身天浴,会为陈独秀拉黄包车,会教李大钊跳操……这个众多知名学者口中的“二十八画生”的北漂经历及个人奋斗史更是让人观之有强烈的共鸣感。
  
  所以在本片里,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是刻板的说教或历史重演,更多的是一种脚踏实地、蓬勃向上、激情四射的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恰好是我们目前诸多浮躁的年轻人所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此片的励志成分颇值得肯定。
  
  确实,影片将伟人们的青年时代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它聚焦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湖湘志士。讲述了由于对社会现实的强烈的不满,一群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年轻人沿湘江北上,最终走向革命救国之路的艰难历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革命火种通过毛泽东等人的传播,在湖南这个红色革命摇篮萌芽、发展。它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点亮革命之火的必然性。
  
  看完影片,眼前挥之不去的是那一段段朴实而又着实难忘的画面……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场面:一是影片的最初。“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 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二是电影开篇不久的赤身淋雨那场戏。这场戏相当出彩,大雨滂沱之下,热血青年们内心涌动的激情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也为后续影片内容的展开开了一个好头。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壮志豪情,豪气冲云天!     三是毛泽东在一师附小当老师,有次上课,看到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若贤穿着孝衣上课,他那种痛心的感觉以及后来自己的老师杨昌济病痛,他发自内心的心疼。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热血青年的形象。还有后来他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的情形,深刻地表现出了学生对毛老师的热爱以及他对学生的深切关怀。     四是毛润之第一次见到李大钊先生的场景,十分有趣,先生正依着润之写的强健体质的的书作相应的运动,正谓是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救国,必先提倡武风,强健民族之精骨,最终实现挽救民族之危亡之大愿景。     五是他们一行人刚到北京时,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连翻身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床上大声地嬉笑着,喊着“翻身、翻身、翻身……”响声不绝于耳。这声音,不仅仅是睡觉时的翻身,更是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心中的那神圣的理想——人民的翻身,劳苦大众的翻身。他们比终将翻身做主人!     除此之外,还有爱情,令人意想不到的爱情。在以往主旋律的影片中,但凡涉及到伟人的个人感情问题时,一般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此片则难得给予了相当的篇幅去展现毛泽东与杨开慧那纯真美好的爱情。当毛泽东因母亲病重返乡时,临别时,同学们在站台前为他饯行,慧知则赶来送了他自己写的诗句,并以诗相约冬季再见。“高谊薄去霞,温和德行嘉,所贴娇丽菊,今高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暮庶,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这几句诗词,也仿佛润之与慧知的情愫,淡淡的,悄然地升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观后感观后感范文,观后感大全作文 - 观后感

上一篇:我的长征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