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大家总结得比较全面了,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补充的是,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07年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看课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刘备、孙权。)还有,看课文和注解。(占据荆州即今湖南、湖北的刘表。)其实刘表不值一提,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什么来着?(“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刘备呢,这位曹操口中的“天下英雄”,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
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之四,标签:七年级历史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大家总结得比较全面了,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补充的是,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奋战,直到207年获得最终胜利,标志着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当他得胜还朝途经勃海边时,留下了这豪情满怀的诗句,看课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看看注解。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刘备、孙权。)还有,看课文和注解。(占据荆州即今湖南、湖北的刘表。)其实刘表不值一提,我们先看孙权,他的势力范围在哪?(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200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孙权哥哥孙策遇刺身亡,从此,他继承父兄开创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无怪乎曹操夸他什么来着?(“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是他的字。刘备呢,这位曹操口中的“天下英雄”,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第二年,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谈谈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已如强弩之末;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要“舍鞍马,仗舟楫”,舍长用短;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手不离兵书,对兵法非常精通,可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是他的骄傲。208年与200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况且又轻易地拿下了荆州,他像200年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一样,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这也说明他的对手看准了他的弱点而有充满信心地谋划设计。)说说曹操中了哪些计?(蒋干盗书,中了周瑜的离间计,杀了荆州水军两员难得的将领;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用铁链、铁钉连锁在一起,上铺木板,减少风浪的颠簸。)这些情节中都有虚构的成份,我得插几句话:“《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得之于历史,历史因小说而得到广泛传播,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小说又终归是小说,鲁迅说《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要注意加以分辨。接着说曹操中计。(最后中了东吴老将黄盖的诈降计,黄盖得以轻舟载着浇了油的柴草向北驶向曹操水寨,趁风纵火,火借风势,使曹操水寨立刻陷入火海之中。)这是阴历十一月冬天,何来东南风?是诸葛亮在七星坛祭告上天而来吗?(当然不是。是因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气象预报得准确。是因为根据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常识,已把握了这里气候的特殊性。)说得太好了,你们把历史和演义已经在加以分辩了。我记得苏轼的《赤壁怀古》词里形容“谈笑间”,曹操战船已“灰飞烟灭”,但也有人认为曹操不是因水战火攻战败的,(我见过一个材料说当时曹军瘟疫流行,死了许多人,迫使曹操退兵,材料上说这是对这一带做了大量科学调查的结果。)是的,我也见过这个材料,这与史书《三国志》上的记载也是一致的。撇开导致赤壁之战胜负的具体原因,还是看人心所向?(南方人对曹操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心情上肯定是不欢迎的,所以才拼命地抵抗。)你能否找到更深层的原因?(看来南北统一条件并不成熟,或者说双方势均力敌。)是啊,曹操也省悟到这一点,败归北方后,未敢再南下。
但是,曹操仍“壮心不已”,从210年起三次下令求贤,看看课文。211年起亲自率军西征,看地图,占据了雍州、凉州、伸向西域,一诗人赞颂他“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飞”。220年,曹操病逝,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心黑手狠,杀华佗、吕伯奢、孔融、杨修……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曹操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像对关公、赵云,不惜一切代价。官渡战后发现的他手下人通袁绍的书信,他下令烧毁说:“自身难保,何况众人”,包括为袁绍写过讨伐曹操文告的用词尖刻还骂了祖宗的人,曹操也能委以重任。不少的英雄才士聚到他的帐下,形成了一支劲旅,一个智囊团。曹操重视文化,从匈奴赎回蔡文姬,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曹操是既仁慈又暴虐,既是气质豪放,又是心胸狭窄,既聪明又刁钻,正如人家说他的,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曹操到死还是汉朝的魏王、丞相,但因为他为他儿子篡权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所以,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这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该当王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尽管刘备都已经破落到织席贩鞋的地步,但因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罗贯中就对他和他的下属大加美化,而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曹操就成了戏曲舞台上的白脸的奸臣,这是不公平的。)同学们对曹操分析得很全面,曹操是一个既多疑奸诈,又最有大信,既凶残杀人,又最宽洪大量的人,在他身上充满着好多好多矛盾,但你看能不能从矛盾中找寻一条主线?这就是他的自我评论:“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雄。”意思是假如国家没有我,不知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是不可低估的呀。对曹操的评论就谈到这儿。曹操死后三国相继建立,人们常说曹操是三国时人,其实他一天也没在三国时代生活过。我还想请你们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从秦汉以来统一的国家到三国鼎立,这是历史的倒退;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到形成三国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就是进步的;三国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好,这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下面我们分别了解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发展情况。先来看魏,曹魏屯田,看注解。这种方式是西汉开始的,但主要是在边防,三国都曾采用过,从规模和成效上,蜀不如吴,吴不如魏。在“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的思想指导下,从曹操到他的后继者,从许都到黄河、淮河流域,曹魏大兴屯田。对此,历史学家看法
上一篇: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三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