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范文常识教案大全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 正文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

[10-20 23:39:4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历史教案   阅读:680

概要: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三位劳动模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六、“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一目,为本课的重点之一。从两个方面讲述。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2.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文的文献资料,然后结合课文,重点总结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目小结时特别着重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这部宪法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举国一致的欢迎和拥护。有关历史意义的问题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出自:www.88h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三位劳动模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一目,为本课的重点之一。从两个方面讲述。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2.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文的文献资料,然后结合课文,重点总结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目小结时特别着重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这部宪法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举国一致的欢迎和拥护。

有关历史意义的问题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出自:www.88haoxue.com网

上一页  [1] [2] 


Tag: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大全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