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太阳的话教案及反思1» 正文

太阳的话教案及反思1

[10-21 00:09:2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68920

概要:(1)随机正音,注意“睁”“束”的读音(2)学习生字“睫”“曦”,练习书空“睫”,注意两字的部首; 4、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说明: 本课的生字只有三个,可以在自学检查的块面中集中学习,“睫”和“曦”笔画较多,因为“曦”不是常用字,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睫”字右半部分的笔画,也可以把它和“捷”字做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巩固复习。“睫”和“曦”的部首容易混淆,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发现。“晨曦”一词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可以联系上下文猜猜意思,也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枕”字读准前鼻音,并在写字的环节中指导书写。(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1

太阳的话教案及反思1,标签: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1)随机正音,注意“睁”“束”的读音

(2)学习生字“睫”“曦”,练习书空“睫”,注意两字的部首;

 4、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说明: 本课的生字只有三个,可以在自学检查的块面中集中学习,“睫”和“曦”笔画较多,因为“曦”不是常用字,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睫”字右半部分的笔画,也可以把它和“捷”字做比较,在比较中加深印象,巩固复习。“睫”和“曦”的部首容易混淆,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发现。“晨曦”一词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可以联系上下文猜猜意思,也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逐步养成使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枕”字读准前鼻音,并在写字的环节中指导书写。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听,它在召唤我们。  

出示: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

        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

 进到(1)教师范读

(2)指名读—自己朗读—四人小组读—齐读;

(3)太阳在召唤我们,它的话语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亲切、热情、急切

(4)请你学着太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 出示:太阳()地召唤我们。 打开你们的窗吧, 快起来,快起来, 打开你们的门吧,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2、太阳出来了,它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 出示: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1)和同桌一起读读诗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读读这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黄的( ) 满身的()林间的() (3)练习说话 出示:我带着_____________,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A、指名练习说话

 B、读四小节

C、师小结:太阳在热情的召唤,它冲破黑暗,送来了黎明,给我们带来了金黄的花束,馥郁的香气,光亮的温暖,还带来了满身的清新的露水,令人舒爽愉快。让我们一起来拥抱阳光。

 D、齐读课文二、四小节;

说明: 诗歌教学应该以读为主。首先是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接着变换形式,让学生多读,可采用指名读、小组读、同桌读、齐读、根据提示语读等。不同目的的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巩固认读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规范语言,进行说话训练。

(四)、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五)、复习巩固。

1、比较“束”“睫”“盖”“空”“枕”字与部首的关系,关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读生字卡片中词语。

说明: 如果从一年级起,每堂课中,教师都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几个不同结构的汉字,一边在黑板上范写,一边通过“自言自语”的形式,把笔画、笔顺以及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逐步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反复听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记在心中,积累一些汉字书写的规律,“熟能生巧”。有了一年级潜移默化的“教”,有了二年级上逐渐放手的“扶”,二年级下的学生就应该有了分析、把握田字格位置的能力,教师只需要点拨或强调。读生字卡片让生字在不同词语的语境中出现,是课堂常用的巩固生字、积累词语的方法。

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上一页  [1] [2] [3] 


Tag: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太阳的话教案及反思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