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关于长城的建造时间,有资料介绍:早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为了防御外敌的侵略,就开始在边疆的山岭上修筑城墙。秦统一中国后,把几处城墙连接起来,既用于军事防守,又成为对外贸易的商业大道。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长城足足建了两千多年!至此,我们找到了解读长城的第二个层面:“时间跨度”。长城的“长”不仅体现在空间广——纵横十万里,也体现在时间远——上下两千年。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内心强烈的震撼与深沉的思考。世界上有哪个民族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建造一道城墙呢。这还不是“伟大的奇迹”吗? [教学思路]沿“伟大奇迹”逶迤展开,沉入文本中轻轻拣拾,细细寻访,恰当运用远教手段,于凝神观察、激情诵读、融情想象、品词析句、动情抒写等语文实践中体悟长城的雄姿,长城的内蕴,长城的精、气、神,获得情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和谐发展。[教学策略]一.题词发端,未成曲调先有情1.课件出示国际名人献给长城的题词设计者太伟大了 ,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 拉宾
探寻解读长城的秘妙《长城》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2.老师诵读,学生谈感受并质疑。引导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二.品悟细读,字里行间皆有情
(一)聚焦第1自然段,研读长城的“蜿蜒盘旋”
1.比较“长城”与“长龙”的相似点。(长度、姿态、气魄、精神、美感等)小结后出示语段一: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翘首于峰巅之上,或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起伏延绵!指名诵读。
师生讨论长城的“长”:扣“一万三千多里”,举例(年轻人走完长城用了508天),
再出示语段二: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指名诵读。
出示资料: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小结并板书:纵横十万里。
3.呈现长城雄姿:课件出示长城图片,观察,欣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采访学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带着感受有感情地读文。
5.巧妙嵌入,师生合作,配乐诵读: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翘首于峰巅之上,或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起伏延绵!)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它,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二)聚焦第2自然段,研读长城的“高大坚固”
1.借助课件,认识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2.相机体会其功用:躲避进攻,观察敌情,攻击敌人,互相呼应……
3.师生共同小结:这种设计真
(三)聚焦第3自然段,研读长城的“血汗智慧”
1.生默读品味:哪句让你有很深的感触?
2.课件出示语段: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细读词语:说说你感受最深的那个词。并相机引导读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画面。
4.比较句子,体会“多少……才”蕴含的情味。
a.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b.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激情诵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再读补白,宕开一笔有深情
1.师述:“单凭这三四百字,难以写尽长城。关于长城,你还想知道什么?”
2.引导提出:长城的建造时间到底有多长?
3.课件出示资料:
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
早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为了防御外敌的侵略,就开始在边疆的山岭上修筑城墙。秦统一中国后,把几处城墙连接起来,既用于军事防守,又成为对外贸易的商业大道。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4.读读议议,小结并板书:上下两千年
四.积累运用,顺势喷涌笔抒情
1.下发练习纸,借鉴书本的语言和自己积累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位 (登上了长城,)目睹 (由衷地,心潮澎湃地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
2.交流评议。·
五.总结升华,馀音袅袅无限情
师生起立,深情地诵读: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