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感觉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毕竟和课文所述有点区别,只好再行个迂回之计):好久不见,缺少共同的话题,也很正常。二十多年未曾谋面所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也的确是不可能立即消除的,更何况,两个人走的也确实是不同的两条路。同学们还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来证明他们之间的隔膜?生8:第70节,“我问问他的景况”这句,见面问问他最近怎么样了等等这只是客套话。生9:第72节,闰土“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闰土已经没什么话可对“我”说了,也说明了两人之间因为分开时间太长,所以无法很好沟通。生10:老师,第76节中说:“夜间,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觉得朋友之间说话就是“谈闲天”,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话”呢?(我脑子里一激灵,怎么又是一个新问题?忽然又激动起来,这句子冷静写来,但真的有很多意思在里面呢!学生的发现真有眼光!)师:问得好!同学们看看第76节,“又谈些闲天”,“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还是因为“时间”造成的隔膜么?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生11:“我”渴望和闰土谈一些“要紧”的话,可是总是谈不到一块儿去。师(追问生12):你认为怎样的话
对面的闰土看过来——《故乡》教学后记,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师(感觉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毕竟和课文所述有点区别,只好再行个迂回之计):好久不见,缺少共同的话题,也很正常。二十多年未曾谋面所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也的确是不可能立即消除的,更何况,两个人走的也确实是不同的两条路。同学们还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来证明他们之间的隔膜?
生8:第70节,“我问问他的景况”这句,见面问问他最近怎么样了等等这只是客套话。
生9:第72节,闰土“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闰土已经没什么话可对“我”说了,也说明了两人之间因为分开时间太长,所以无法很好沟通。
生10:老师,第76节中说:“夜间,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觉得朋友之间说话就是“谈闲天”,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话”呢?
(我脑子里一激灵,怎么又是一个新问题?忽然又激动起来,这句子冷静写来,但真的有很多意思在里面呢!学生的发现真有眼光!)
师:问得好!同学们看看第76节,“又谈些闲天”,“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还是因为“时间”造成的隔膜么?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
生11:“我”渴望和闰土谈一些“要紧”的话,可是总是谈不到一块儿去。
师(追问生12):你认为怎样的话是“要紧”的?“谈不到一块儿去”,话不投机,往往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
生11:嗯,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令人激动的。可以有美好的回忆,也可以讨论将来。至于话不投机——那应该是两个人的思想不同吧。
生12:我也感觉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我”是有新理念的知识分子,而闰土却满口“老爷”,还选了香炉和烛台,这也是“我”所不赞同的。
生13(可能是受生12的启发):老师,我还发现下一句话说:“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我看前面写少年闰土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分别时都是大哭着不肯分开,可是现在却很平淡。
师(又一次激动):你的阅读真是深入!对啊!少年时分手都是急得大哭,而这里却什么都没有了,连一声“再见”,鲁迅都吝啬。结合刚才的讨论,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两个人之间的隔膜,除了时间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14(这是班里的才女):我认为在这些平静的文字下,其实涌动着一股激情。两个好朋友,多年不见,现在终于相见,把酒言欢,那是嫌漫漫长夜都太短暂的。可是他们竟然“谈的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鲁迅在这一段中几乎是轻描淡写就把本该十分激动的一个夜晚一笔带过了。而在这些叙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到故乡,是多么渴望再见到一个活泼机灵,对生活对自然都依然充满了热爱之情的闰土啊,可是这一切都不见了!找不回来了。我们之间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闲话”。而这些所谈的都不是我心灵需要的,都不能给我精神的慰藉,都不足以抚慰我“悲凉”的心绪,“我”和闰土的心灵已经有了距离。所以我很失望,很失落。我相信,在闰土走的时候,“我”一定是在背后目送着他远去的,但心里是说不出的“悲凉”!
(才女不愧是才女,说话也颇有鼓动性,大家情不自禁为她的长篇演说鼓掌。我也被感染了,觉得课堂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我”和闰土的前后相见,其类似情境,不也仍然发生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吗?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小说中的情况还是有点区别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越来越深。我们继续进一步来探讨“我”和闰土之间的“可悲的厚障壁”的形成原因。
(学生一下子又有些茫然,可我这次已经有主意了,看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从文章中去找找,看看鲁迅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对闰土的描写是强调“时间”带来的隔阂还是——
生15:我看到第62节中“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闰土要是没有封建等级观念他是不会这样的。
生16:闰土还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说明他认为叫“老爷”是规矩,这种等级是不能乱的。
生17(带着慧眼独具的喜悦):老师,我发现第68节中“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好像电视里皇帝赐坐什么的,坐一下又怎么啦,“我”又不是什么高官,闰土竟然还要迟疑,这充分说明了他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强到迂腐的地步了。
师:你这个发现很有价值。这么多证据都说明了什么?结合刚才这一系列的讨论,我想我们可以做个总结了。敏,还是你来说说看。
(敏又涨红着脸站起来,他刚才一直听着,没有参与发言。)
敏:我现在还是认为一开始闰土看到我的时候,是我身上的知识分子的气质镇住了他。不过,闰土在文中口口声声叫“老爷”,的确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作怪,我想是两者兼而有之吧?
师:我很欣赏你的学习态度。你的发现给我们的讨论带来了新的境界。“我”和闰土的隔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隔膜。这种隔膜,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可悲的厚障壁”的产生,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更令人悲凉的则是由于生活的日益穷困以及封建礼法秩序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伤害。由时间造成的生疏感还可以慢慢弥补,感情还可以继续培养。但如果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关系就可能会扭曲了我们纯洁的心灵。就像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那样,同学中有谁做了大官,便都不敢叫他小名了,都要称呼他什么局长主任的,否则便不合规矩,否则便可能使局长主任之类的不满,这其实不也正是封建礼法制度的余威吗?
同学们,经典就是经典,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又发现了它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我们同学毕业以后再次见面,依然是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永远和谐美好。好吗?
生(全体):好!
[案例反思]
这个案例,促使我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的产生、意义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考。
启示一:“意外”来自于积极读者。那些窗外突然下雪,学生突然呕吐,有同学趁机借题作不着边际的发挥等等,当然也都是意外,但这些意外都不是在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的基础上做出的。它们有的是外在于文本的突发事件,任何一堂课都可能发生,教师完全不必硬生生将之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否则就可能会有做秀之感(除非上《咏雪》的时候突然真的下雪之类);而借题发挥等则貌似与文本有关,但其实该生的兴趣完全在文本之外,教师也完全可以凭借教学机智四两拨千斤。或者说,这些意外如果要真正与当下进行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还需要教师本人对此作更多的再创造。而对阅读教学具有直接推进作用的真正的意外应该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时候的学生,就是文本的积极读者。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