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欣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 正文

欣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761

概要: (授课者:江苏周黎)初读有了印象,再读没了障碍,那么三读我们再从无到有,来个“三读有感觉”。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且准备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方法:a知人论世法(介绍龚自珍及写作背景);b触类旁通法(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借物抒情言志);c瞻前顾后法(补充的单元导读及课后练习);d明察秋毫法(诏,帝王专用)。又明确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清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惜,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我对周黎的课,曾做过现场评价:“四读一贯之,每读明要求;语言细推敲,词句为抓手;文本勤研读,背景添深厚;分享心所得,小组有交流;疑义相与析,引领现绿洲。”这个细节设计体现两个特点,一是重视朗读,当然这里的朗读是全文朗读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在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过程中适当地安排朗读,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方式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周老师的“三读”(后

欣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授课者:江苏周黎)

初读有了印象,再读没了障碍,那么三读我们再从无到有,来个“三读有感觉”。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且准备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师生讨论后总结方法:a知人论世法(介绍龚自珍及写作背景);b触类旁通法(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借物抒情言志);c瞻前顾后法(补充的单元导读及课后练习);d明察秋毫法(诏,帝王专用)。又明确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对清统治者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惜,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我对周黎的课,曾做过现场评价:“四读一贯之,每读明要求;语言细推敲,词句为抓手;文本勤研读,背景添深厚;分享心所得,小组有交流;疑义相与析,引领现绿洲。”这个细节设计体现两个特点,一是重视朗读,当然这里的朗读是全文朗读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在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过程中适当地安排朗读,就能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方式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周老师的“三读”(后面还有“四读品赏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把握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传达。二是重视了学法指导。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就包含了过程和方法,在阅读教学细节设计中有机地融进阅读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从而获得多元的阅读经验,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整合各种阅读策略。周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总结“知人论世法”、“触类旁通法”、“瞻前顾后法”、“明察秋毫法”等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内化为学生阅读的素质。“知人论世法”的运用,周老师没有一开始先交待,而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介绍背景来深化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法”的运用,如对全文中的23个“之”、14个“以”的学习,重点讲解一两个,其他则让学生归纳比较,举一反三;又如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说”“记”文字,如《爱莲说》等多处借物抒情言志的文章。“瞻前顾后法”的运用则让学生理清文脉,理顺关系。“明察秋毫法”的运用,则是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作者不经意处经意,像对文中一些动词和叹词的品赏和推敲。

《扬州慢》(淮左名都):适度引领与平等对话

(授课者:福建郑云如)

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诗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就这首词而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沉思)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那样,就真的是无情呢?生1:我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因为这首词中虽然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情,但是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候已经融入了他的感情。师:能不能说具体些,比如能不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说?

生1: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描写的景物如二十四桥,河水,还有月亮就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有几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师:好,分析得不错。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有味道。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说说?生2:我也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我就觉得,就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很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人只说桥,河水和冷月,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细细品味,会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师:是的,这里颇有几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之感。能不能分析得再具体些?生2:这里只有景物,却没有人,而且“冷月无声”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出扬州荒凉的景象。也就是说诗人虽然没有明说,但却能让人产生无尽联想,我觉得这便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师:分析得很好。刚才两位同学都可以说是姜夔的粉丝,如果姜夔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称你们为知己,但就没有王国维先生的知音吗?生3:我同意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就认为这首词确实读起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比如他写景似乎只是点到为止,但我觉得这就是姜夔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这一教学细节设计,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师生对话。第一,以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作为引子,引发学生深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之处——情景交融、用典、语言精巧等。这在师生对话中属于“垂直性的互动”。本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属于平等的地位,在这里,教师先把自己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告诉学生,即王国维对姜词的评价,首先发问,让学生去思考,这样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与学生构成了垂直性地互动。这样的教师发问,就构成了这一教学细节中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的重点不是王国维的评价,而是由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文本的阅读和赏析之上。第二,生1和生2在课堂上都是对王氏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分别说明了自己思考的结果,生1体会出“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生2说“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语言表达不同,但情感的指向是一样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可以相互启发,这种对话交往可以“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段的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与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这种学生之间的对话叫做“水平性互动”。这种“水平性互动”使课堂的交流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出向度多的特点。第三,在这个教学细节中的对话还体现出批判性。生1和生2都对王氏观点持反对意见,有理有据,生3对王氏观点持赞同意见,又与生1生2持不同看法,这种对话互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丰富性的学习环境,使得多种观点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中得到聚集和碰撞,得到转化和提升。

失街亭:把微笑和尊重送给学生

(授课者:山东孙礼亮)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失街亭”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生:第一段马谡开口就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可以看出,马谡是一个比较骄傲、狂妄自大的人。师:哦,自恃很高,狂妄自大——这是你的观点。谁还能补充?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因为只是纸上谈兵,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师:不错,你的意思就是他是一个死守教条的人。谁还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马谡也不完全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失街亭后,他自己绑了,负荆请罪,说明他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师:说得好!兵败之后不投降,不逃匿,这是一个言而有信、勇担责任的马谡。我觉得大家读书越细致,观点就越个性化。从前面的文字里能否读出马谡性格的其他内涵?生:他很勇敢,对来犯之敌毫不畏惧,而且以全家性命作担保,心中只有国家,没有自己。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勇敢负责,无私无畏的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欣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精彩教学细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