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中国古典文学里哭、笑、愁之女子形象» 正文

中国古典文学里哭、笑、愁之女子形象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260

概要: 深山出俊鸟,青山翠竹,悬泉飞瀑,鸟语花香,烟雨迷蒙的山野荒郊生活,孕育了婴宁不识人间烟火的纯洁心灵。尘世的功名利禄,人世的勾心斗角,她是闻所未闻。她是自然的、干净的一狐仙,她的心灵如深涧的泉水般纯净,她的笑声如山间的云雀样无忧无虑。 婴宁的迷人在于她的完美。外表如花,内表纯美。《聊斋志异》里的婴宁怎一个笑字了得!她曾“笑容可掬”、“含笑捻花”、“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孜孜憨笑” 、“浓笑不顾”,书中字里行间有笑声流动,笑声就如一串风铃,走到哪里,都要摇出一串清脆悦耳的响声,回荡在人的耳边,久久缠绵到梦里,甜在人的心里。没有化妆的笑声,是一种天籁的妙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心任性,清脆甘甜。那个时代女子有清规戒律:举止端庄、行不露裙、笑不露齿,而婴宁却把这规矩打的粉碎。笑的大胆,笑的灵动鲜活,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率真、自然。她的一举一动倒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婴宁如一张白纸,一言一行如白玉般的纯洁。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闺密?她把自己的心事晾晒在别人的面前,没有遮掩,没有忧愁。她坦

中国古典文学里哭、笑、愁之女子形象,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深山出俊鸟,青山翠竹,悬泉飞瀑,鸟语花香,烟雨迷蒙的山野荒郊生活,孕育了婴宁不识人间烟火的纯洁心灵。尘世的功名利禄,人世的勾心斗角,她是闻所未闻。她是自然的、干净的一狐仙,她的心灵如深涧的泉水般纯净,她的笑声如山间的云雀样无忧无虑。

     婴宁的迷人在于她的完美。外表如花,内表纯美。《聊斋志异》里的婴宁怎一个笑字了得!她曾“笑容可掬”、“含笑捻花”、“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狂笑欲堕”、“笑又作,倚树不能行”、“孜孜憨笑” 、“浓笑不顾”,书中字里行间有笑声流动,笑声就如一串风铃,走到哪里,都要摇出一串清脆悦耳的响声,回荡在人的耳边,久久缠绵到梦里,甜在人的心里。没有化妆的笑声,是一种天籁的妙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随心任性,清脆甘甜。那个时代女子有清规戒律:举止端庄、行不露裙、笑不露齿,而婴宁却把这规矩打的粉碎。笑的大胆,笑的灵动鲜活,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率真、自然。她的一举一动倒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婴宁如一张白纸,一言一行如白玉般的纯洁。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闺密?她把自己的心事晾晒在别人的面前,没有遮掩,没有忧愁。她坦坦荡荡,内心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的笑来传递情感,穿透那个禁锢女子行为的时代。婴宁,实乃物以稀为贵。她的笑声甜了多少痴迷的人梦境,总想靠近她一些,看清她如山花般甜美的笑容,听清她若银铃样动听的笑声,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份精神的新鲜感。笑对生活,婴宁的笑声里就传达出一种阳光心态,好一个装傻卖痴的婴宁。难怪迷醉了王子服,把蒲翁也拉进了一个梦的漩涡,蒲翁真情的把婴宁称为“我婴宁”,心中的最爱就在这三个字里缠绵悱恻。

   《聊斋志异》波澜迭起,如花团锦簇,绚丽多彩,故事摇曳多姿。我唯独钟爱《婴宁》这一章节,或许,我喜欢笑,笑是对别人的见面礼。人们常说笑里藏刀,那是奸笑,笑着害人最痛;不加雕饰的笑,就是笑里藏爱,笑着活最阳光。《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笑的很迷惑人,那是前一种笑,活脱脱的一张甜如浓蜜的笑嘴;心中的婴宁就是后一种笑,迷醉千年的笑,迷死人不负法律责任的笑。感动与一见钟情的姻缘,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婴宁与王子服有情人终成眷属,修成正果:生有一个儿子。婴宁与王子顺的爱情故事是无暇的。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凄风苦雨,风刀霜剑。幸,有清照,清照一来,雨之态,风之姿,叶之舞,花之瘦,都有了神韵;更甚者,愁情之永,愁态之真,全有了着落。

无尽的阴雨,暗淡了一颗多愁善感之心;濛濛的细雨,点点淋漓,点点淋漓,打在那芭蕉叶上,“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可离乱的北人,却“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中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家乡沦陷,丈夫离世,文物失散的锥心之痛,面对这淋漓的秋雨,潇潇的梧桐,满地的黄花,只有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为一个女词人,清照对于女性的心理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对愁情的描摹更是别具一格。以前的文人写女子的心理状态,大多是扭捏作态,装作女儿腔,自比于香草美人,但到底不是美人,于真正的女人隔了那么一层。

我们且来看看李清照的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好一个不消残酒,好一个绿肥红瘦。作者提物之精,传情之妙,可见一斑。这种少女的闲愁,怜惜落花的心态,正是花季的相思。常恐夜深花睡去呀!青春易逝,而这样的花儿又有谁来呵护呢?少女的愁情痴态毕露无遗。此时的愁寄托在绿肥红瘦之中,寄托在对卷帘人的嗔怪之中。

如果说花季少女的愁只是一支无名的暗箭,那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愁就是一声迅疾的雷鸣,直击愁情的中心。作为青春少妇的李清照,正是与丈夫蜜意绸缪之时,但大学士却要外出为官。宋时刚刚为官之人都要在各地担任地方官,称之为“磨勘三年”。在这三年之中,赵明诚偶尔回家,枕席上爱情的余温尚存,而丈夫又要起程赴任了。苦相思,痴痴地等待着那胜新婚的相逢。于是,在相思的煎熬中,在卷帘的西风中,“人比黄花瘦”,那寂寞的纱橱,“半夜凉初透”;寥落的日子里,抬头望天,“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会寄去相思,如水的月光会愁满阁楼。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少妇对丈夫的思念,怎样才能消除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可酒后,多的是“醒时空对烛花红”。

愁之一字,可著黄花。那满地的黄花,开开落落,大好的青春岁月,芳华女子,谁怜谁收?正是“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时的愁情是痛苦的,亦是甜蜜的。因为爱情的桑椹,斑鸠儿是情愿醉死的。无愁就没有好的诗词了。后来,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因官场失利,赵明诚受其牵连罢官回归故里,也就是山东青州,现在的济南。在名城济南,李清照与丈夫琴瑟相和,研究金石文物,过了十年闲逸的生活。这十年,李清照是没有什么杰出的词作的。

诗穷而后工。命运让离乱愁苦困厄一位女子,让她完成词曲的涅磐,完成愁情的隽永。愁在众多的词作中早已有诸种情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一江涨满的春水,何其多也;又如欧阳修的“离愁不断如春草,平芜尽在青山外。”愁如春草,伴着迢迢的旅途;还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如满城的风絮,迷迷茫茫,如淋漓的淅沥的梅雨,湿漉漉,潮唧唧。

愁之态愁之状,愁之为物,可谓及其细腻了,但还是比不上李清照石破天惊的一句“唯恐双喜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绵绵不绝的愁有了重量,任船帆也载不动。这时怎样的愁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之后,还遭遇了再嫁风波,可谓是遇人不淑。在封建社会,再嫁是引人非议的,而抓住爱情的救命稻草的清照需要爱情,死死不放手。但她遇到的张汝舟可说是中山狼,爱情前是甜甜蜜蜜,婚后却是另一幅嘴脸。张汝舟并非恋着李清照这半老徐娘,而是觊觎着她那点残存的金石文物。婚后,清照坚决离婚,并不惜惹上牢狱之灾。

经历了此痛,又加上正值金兵南下,李清照又带着她的文物随着皇上逃奔了。一路的颠沛流离,逃奔到一个黄昏,潇潇的梧桐叶在晚秋中点燃了愁情,秋雨沙沙细响,点点滴滴的冷雨,秋风秋雨愁煞人。百无聊赖之际,清照起身斟上一杯酒,“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只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中国古典文学里哭、笑、愁之女子形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