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真思考课文的题目、题意。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找出认识的生字和理解的词语。速读一遍全文后,能讲出课文大意或主要情节。这样会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法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 第四步:试分段落,思考质疑。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还要熟读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五步:瞻前顾后,揣摩练习。每篇课文后都设计了练习题,预习时可联系前面的预习提示,思考这些练习。这些练习薄是课文知识训练的重点,编者重在基础知识、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通过训练,可以熟悉各种题型,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六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有些课文,如:诗词优美散文或要求背诵的文段,在速读后,可重点选取一些文段朗读,或吟诵。有时通过有声的朗读,会收到突悟效果。长期训练,更会增强语感能力。 以上六步,不一定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
语言预习方法,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真思考课文的题目、题意。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找出认识的生字和理解的词语。速读一遍全文后,能讲出课文大意或主要情节。这样会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法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
第四步:试分段落,思考质疑。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还要熟读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五步:瞻前顾后,揣摩练习。每篇课文后都设计了练习题,预习时可联系前面的预习提示,思考这些练习。这些练习薄是课文知识训练的重点,编者重在基础知识、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通过训练,可以熟悉各种题型,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六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有些课文,如:诗词优美散文或要求背诵的文段,在速读后,可重点选取一些文段朗读,或吟诵。有时通过有声的朗读,会收到突悟效果。长期训练,更会增强语感能力。
以上六步,不一定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必有好处。
四、要对预习结果及时反溃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教师了解预习结果,可以三方面考虑:1、课堂上学生预习时,教师在教室内巡视,随时查看,了解预习情况。2、上课前将预习本子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以上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容易奏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基于上述情况,我摸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要求,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对于“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活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动,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最基本的形式。实践出真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能力<本领>都是在有意识的活动<实践>中获得的。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时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呢?《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阐述。给我们教师施教增加了难度。这更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设计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
如何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首先,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
那么,应教给学生怎样的预习方法呢?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
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
一画段儿,二画圈儿,
三画需认字儿,四画翘舌音儿,
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儿。
这个口诀我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其中前“四画”在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五画、六画”在二年级开始学习使用)其含义如下:
“一画段儿”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画段儿”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
“二画圈儿”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
上一篇:“想像”作文范文(4篇)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