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以“支点”为话题的作文导写与范文» 正文

以“支点”为话题的作文导写与范文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写作教学   阅读:68980

概要:瞬时间,即将熄灭的火又开始熊熊燃烧,即将枯萎的花又重新炫丽绽放,即将灰死的心又有力地怦然而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他终于找到了再活下去的意义,他终于砸碎了这禁锢他生命的枷锁!就是他,司马迁,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他借助于自己的精神支点,用自己辉煌壮丽的一生,撬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浩荡历史;而历史,也为他竖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简 评 这篇文章紧扣文题,以敏捷有致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那复杂的心路历程,而且笔下激情似火,语言如诗。全文内容丰实,结构严谨,文字洗炼。无论是叙述、写人,还是议论、抒情,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文章另人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例文二 精神支点 历史的长河汩汩流淌,英雄的鲜血渗入时间的孔隙,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进。望着汹涌而下的浪潮,我侧耳听去: 听!昂扬激越,余音悠长的琴声在刑场上响起,它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又充满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正义。是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在死亡面前仍神态自若地演奏着绝世的《

以“支点”为话题的作文导写与范文,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瞬时间,即将熄灭的火又开始熊熊燃烧,即将枯萎的花又重新炫丽绽放,即将灰死的心又有力地怦然而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他终于找到了再活下去的意义,他终于砸碎了这禁锢他生命的枷锁!就是他,司马迁,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他借助于自己的精神支点,用自己辉煌壮丽的一生,撬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浩荡历史;而历史,也为他竖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简 评 
  这篇文章紧扣文题,以敏捷有致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那复杂的心路历程,而且笔下激情似火,语言如诗。全文内容丰实,结构严谨,文字洗炼。无论是叙述、写人,还是议论、抒情,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文章另人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例文二 精神支点 
  历史的长河汩汩流淌,英雄的鲜血渗入时间的孔隙,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进。望着汹涌而下的浪潮,我侧耳听去: 
  听!昂扬激越,余音悠长的琴声在刑场上响起,它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又充满了让人热血沸腾的正义。是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在死亡面前仍神态自若地演奏着绝世的《广陵散》。 
他是卓尔不群的野鹤,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心中充满正义。为了正义,他可以抛弃一切名和利,甚至自己的生命。他不会随波逐流,只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追求自由,追求崇高。他之所以这样,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为了自己精神的支点。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看!那个一脸疲惫,被囚禁在狱中却仍沉于写作的司马迁。残酷的腐刑,让他痛苦、绝望。然而,一个战场上的英雄(李陵)一下子被视为叛徒,令任何一个心中有正义的人都不能忍受。于是,司马迁站出来了,为了一个并无交好的人而触怒龙颜。结果,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一个是活着——从此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有谁会愿意选择活着?但司马迁这样做了。父亲——一个史学家的遗言,让他不能无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这样的精神支点,让他在6年的痛苦生活中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于是,我沉思了,在恍恍中看见了北海那个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的苏武。当他被囚禁在牢狱般的环境中时,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就煮吃皮带、羊皮。然而,这一切,没有让苏武有一丝的屈服。他对大汉的忠诚,即使是匈奴人让他等公羊生出小羊羔来才能回去这样不可能的事情,也不会使苏武有丝毫的动摇。 
  大汉是苏武出生、成长的国度,是他的至爱。于是,这个精神支点支起了坚韧不屈的大汉臣子。于是,有了“为臣命中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的赞美。 
  历史的浪潮逐渐退去,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它似是历史的英雄对我的眷顾。 
   简 评 :本文以“精神支点”作为全文的着眼点,以此聚集材料,选择角度,开掘文意,着力表现嵇康、司马迁、苏武等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使文章具有个性的光彩。文中材料丰富,表达形式多样,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和沉郁的意境。不仅表现了考生厚实的文化积累,也让我们领略了他驾驭语言的扎实功夫。  

精神支点

站在历史的瞭望口,我思索,历史究竟记载了些什么? 

  历史记载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轮回,历史记载了朝代的兴亡、社会的发展,历史还记载了繁多的事件、无数的人物……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永留史册?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死了还活着? 
  在历史长河中,我寻找着答案。 
  一个苍老但有力的声音从风中传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顺着声音,我看到了一座茅屋,茅屋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奈地叹息着。噢,那不是杜甫先生吗?我向杜甫提出自己的疑问,杜甫望了望自己的茅屋,摇了摇头,低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说完,迈着蹒跚地步子走进丛林…… 
  我茫然。 
  一阵酒香扑鼻而入,恍惚中,我看到了一位乘着仙鹤的居士:一身青衣,手执酒杯,高唱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噢,李白,我向李白提出自己的疑问,李白笑了笑,吟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驾着仙鹤,消失在我的视野…… 
  我愕然。 
  继续向着历史前进,我见到了牧羊的苏武。他挥舞着羊鞭,手执旄节,傲然于天地间。我向苏武提出自己的疑问,他抬起头颅,举了举手中的旄节,向着自己国家的方向拜了又拜…… 
  我疑惑。 
  我望着他,与他坚定的眼神相遇,突然间,我明白了…… 
  对于杜甫,在他的精神境界中,有一种最可贵的东西,它就是杜甫的精神支点——忧国忧民。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它照亮了杜甫一生的方向,成为杜甫身上最灿烂的闪光点。 
  对于李白,他的高洁洒脱、率真豪放是他最大的特色。正是这种精神,使李白不畏权贵、狂放不羁;正是这种境界,让李白成为一颗星,让李白活得纯真,活得自然。 
  对于苏武,这位坚贞不屈的汉使,宁可牧羊19载,以身膏草野,也不接受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诱降。他始终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正是这种宁死不屈、不辱使命的精神支点使他度过了那漫长艰苦的19个春秋。 
  其实,在每个古之圣贤的精神境界中盛开着无数的精神之花,而那最大最美的一朵就是精神支点。它总是隐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却在关键时刻倾身而出,展现出人杰的亮点与特色。 
  精神支点应该是正义的、美好的,历史会记住这些美好的闪光点,生命因这些闪光点而永恒。寻找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吧,让生命因此而更加精彩! 
     简 评 
  考生笔下的文字,宛如一条潺潺的小溪,顺流而下。一是内容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站在历史的角度,用杜甫、李白、苏武的事迹为证,阐述了精神支点的作用。立意自然贴切,观点入情入理,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语言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诗词典故自然引用,比喻排比熠熠生辉,令人品读之余,不由生出几分羡慕。文章结尾语言看似平淡,却收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上一页  [1] [2] 


Tag:写作教学初中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

上一篇:作文教学二十讲

》《以“支点”为话题的作文导写与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