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作文审题立意七法» 正文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写作教学   阅读:68614

概要: 还可以从反面立意,鞭笞不礼貌不文明的言谈举止,如“举手投足之间的粗野”“举手投足之间的狂妄”等。六、压缩审题法 有的作文材料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一则寓言、一首小诗或一句名人名言,为了准确立意,可以将其压缩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这样,审题就简单多了。如2010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材料: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分析】“光明”和“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但侧重点又应放在“阴影”上。也就是说,文章应该写如何正确对待“阴影”的问题,引申开来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痛苦等。这是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阴影:阴影也是美丽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样。七、概括审题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几则材料同时出现时通过综合、概括的方法来确定立意。这样的审题难度较大,审题时必须准确地捕捉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材料出发,确定立意,则难免会失之偏颇。例如下面两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标签:初中写作教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还可以从反面立意,鞭笞不礼貌不文明的言谈举止,如“举手投足之间的粗野”“举手投足之间的狂妄”等。

六、压缩审题法

    有的作文材料是一个短小的故事、一则寓言、一首小诗或一句名人名言,为了准确立意,可以将其压缩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这样,审题就简单多了。如2010年山东卷高考作文材料: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分析】“光明”和“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但侧重点又应放在“阴影”上。也就是说,文章应该写如何正确对待“阴影”的问题,引申开来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痛苦等。这是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阴影:阴影也是美丽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人生正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样。

七、概括审题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几则材料同时出现时通过综合、概括的方法来确定立意。这样的审题难度较大,审题时必须准确地捕捉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材料出发,确定立意,则难免会失之偏颇。例如下面两则材料:

    1.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小孩的父亲送给救人者一头牛表示感谢,他接受了。当时牛的价格很昂贵,为此,有人认为他很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

    2.一位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是在崔永元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后来,崔永元每到黑龙江,那位接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着感恩和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崔永元说:“挣了钱吗?挣钱就把钱还给我吧。”年轻人立刻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钱,交给了崔永元。崔永元对年轻人说:“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了,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都好好地生活。”

     审题时需要把两则材料都考虑进去。第一则材料中,孔子的学生救了落水儿童,家长送头牛表示谢意,孔子的学生接受了,而舆论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他进行安慰、劝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心里也坦然了。从这一角度讲,孔子的做法让学生放下了心理包袱。

第二则材料,注意捕捉关键词,即崔永元的一句话“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让大学生减轻了心理负担。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放下包袱。

                                                                                               

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提供材料的作文题。审题时,考生需要从两则材料中确立一个恰当的话题,将材料作文转化为话题作文。两则材料构成类比,唤回自己(或唤醒自己)便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话题。接下来就要思考“唤回(唤醒)”和“自己”的含义。“唤回(唤醒)”必须是对迷失(沉迷)者而言的;“自己”不一定是“我”、“我们”,也可以是“你”、“你们”、“他”、“他们”。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要素:谁、如何迷失、如何唤回(醒)、自己的什么,唤回(醒)的意义。

    思路的打开,角度的新颖,则在于对“谁”和“自己的什么”两个要素的思考。从材料中看,土著人唤回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唤醒自己的人生目标。推而广之,或实或虚,考生可以想到:我们(我、你、你们、他、他们)唤回自己的本真、自尊、爱心、责任、善良、良知、科学精神、民族魂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上述材料会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写】

    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为了强调这一点,请看一段脍炙人口的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 ,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写作教学初中写作教学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写作教学
》《作文审题立意七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