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其四,富有明点或暗示的神韵。诗歌开宗明义的说“我爱祖国”。爱什么样的祖国,是爱沙皇的俄罗斯,还是爱人民的俄罗斯,是爱污浊不堪的上流社会的俄罗斯,还是爱清新美丽的自然界和乡村的俄罗斯,这是全诗明点或暗示的神韵所在。诗人在第一诗段中采用了暗示的手法,说沙皇的武功,人民的恭顺和远古的传说全都激不起他心中慰籍的幻梦。那么到底什么才能激起心中的慰藉的幻梦呢?诗人在第二诗段中便点明了他的幻梦到底是什么。原来就是凄清冷漠的茫茫“草原”,随风晃动的无尽的“赤林”像大海似地汹涌奔腾的“河山”……这鸟瞰式的宏观镜头。与此同时,他的诗的摄像机还拍摄了不少特写式的微观镜头,诸如乡间小道上的滚滚车轮,荒凉村落中颤抖的灯光,谷庄焚烧后的袅袅轻烟,那傲然挺立,闪烁着微光的白桦树……总之,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正是俄罗斯农村的典型景物的写照吗?细心体会诗中美妙的神韵是开启诗人莱蒙托夫“奇异的爱情”的一把钥匙。“有我”才能不盲从――读莱蒙托夫《祖国》有感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1841年写下了抒发自己对祖国“奇异的爱情”的《祖国》。诗人借对俄国大地上最普通的,像草原、森林、河流、白桦、夜色,像灯火、
莱蒙托夫《祖国》读后感(2篇),标签:初中学生作文,http://www.88haoxue.com其四,富有明点或暗示的神韵。诗歌开宗明义的说“我爱祖国”。爱什么样的祖国,是爱沙皇的俄罗斯,还是爱人民的俄罗斯,是爱污浊不堪的上流社会的俄罗斯,还是爱清新美丽的自然界和乡村的俄罗斯,这是全诗明点或暗示的神韵所在。诗人在第一诗段中采用了暗示的手法,说沙皇的武功,人民的恭顺和远古的传说全都激不起他心中慰籍的幻梦。那么到底什么才能激起心中的慰藉的幻梦呢?诗人在第二诗段中便点明了他的幻梦到底是什么。原来就是凄清冷漠的茫茫“草原”,随风晃动的无尽的“赤林”像大海似地汹涌奔腾的“河山”……这鸟瞰式的宏观镜头。与此同时,他的诗的摄像机还拍摄了不少特写式的微观镜头,诸如乡间小道上的滚滚车轮,荒凉村落中颤抖的灯光,谷庄焚烧后的袅袅轻烟,那傲然挺立,闪烁着微光的白桦树……总之,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正是俄罗斯农村的典型景物的写照吗?
细心体会诗中美妙的神韵是开启诗人莱蒙托夫“奇异的爱情”的一把钥匙。
“有我”才能不盲从
――读莱蒙托夫《祖国》有感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1841年写下了抒发自己对祖国“奇异的爱情”的《祖国》。诗人借对俄国大地上最普通的,像草原、森林、河流、白桦、夜色,像灯火、马队、打谷场、草房、舞蹈等风土人情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崇高的、纯洁的、非功利的、发自内心的、最本质的、“不知为什么”的热爱。这是一种真爱。如不联系创作背景,读者只会感到诗人对祖国的爱是热忱的,真挚的,还会感到诗的第一节诗人对“鲜血换来的光荣”“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远古时代的神圣的语言”的否定是极难理解的。
《祖国》创作的具体动机,教材已交代的很清楚:“1839年有位诗人(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的诗(“一首”后恐漏“名为”等同类词语),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①的虔信。沙皇集团的御用文人也曾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教材注①,引文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由此,我们感到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与沙皇政府宣传、称榜的“正统”的爱国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截然相反的,何以至此?缘于莱蒙托夫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上做到了“有我”。
所谓“有我”,就是指观察,认识和评价事物依自己的世界观而行,有独立而清醒的观点和见解,不盲从于他人。就莱蒙托夫而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阶段――贵族时期(1825-1861)。沙皇统治虽然很严酷,十二月党人运动②被镇压,但十二月党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莱蒙托夫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贵族青年,热情澎湃的诗人,像他崇拜的普希金一样,思想上是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的。他反对沙皇的专制暴政,渴望自由,同情人民。同时,他借作品反映自己的思想。
莱蒙托夫因为“有我”而写出了不朽的《祖国》,我们现在诵读这首诗,为其中的艺术之美所熏陶,为其中的爱国热情所活动,除此之外,不更应学习莱蒙托夫的“有我”来读《祖国》,来理解我们现今的爱国主义吗?换言之,莱蒙托夫没有盲从他那个时代“正统”的爱国主义,我们也不能盲从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而要站在我们时代,社会的立场上去认识、理解爱国主义,做到“有我”。
[注]
①东正教:亦称“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都教三大派别。后正教分别为东西两派,东派在十六世纪末于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逐渐形成了使用南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为沙皇俄国对内统治压迫人民,对外进行侵略渗透的工具。
②十二月党运动: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部分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的贵族青年,由于不满沙皇的残酷统治,而发动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终被沙皇镇压,但对俄国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解放运动的起点。
2、兰斯顿•休斯与他的《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斯的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社会生活,倾诉了他们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渴望。
休斯的诗歌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自由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与非洲黑人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充分地体现了热爱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骄傲的感情,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选自《美国文学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黑人谈河流》读后感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