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专题着重探讨三个问题:①读书的目的,即通过读书获得教养;②获得教养的途径,即自我学习和从师问道;③读书的可贵品质,即具有怀疑和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到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有教养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2、正确理解专题与板块之间的关系以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关系。本专题的核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对问题的探讨必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黑塞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阅读经典,这是获得教养的最有效的途径,解决的是读书的目的的问题。荀子和韩愈的文章主要从自我学习、求师问道这两个途径来获得教养,解决的是怎样获得教养的问题。王梓坤的文章则是从更高层次上关注经典的阅读,从而形成可贵
《获得教养的途径》学案2,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专题着重探讨三个问题:①读书的目的,即通过读书获得教养;②获得教养的途径,即自我学习和从师问道;③读书的可贵品质,即具有怀疑和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到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有教养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2、正确理解专题与板块之间的关系以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本专题的核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对问题的探讨必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黑塞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阅读经典,这是获得教养的最有效的途径,解决的是读书的目的的问题。荀子和韩愈的文章主要从自我学习、求师问道这两个途径来获得教养,解决的是怎样获得教养的问题。王梓坤的文章则是从更高层次上关注经典的阅读,从而形成可贵的质疑和创新的阅读精神,这是最重要的教养之一。三个板块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二、教学设计
1、对问题探讨这一呈现方式的解读。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问题探讨学习方式侧重的是“探讨”。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和文学内涵,理解和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从中获得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问题探讨可采用通常的讨论交流、质疑论辩、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方法。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人,首先要有探究的意识,懂得通过自主探讨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对专题学习材料作多角度的富有创见的阅读,尽可能深刻全面地思考遇到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合作探究。只有培养学生个人的探究意识,才有可能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合作探究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探讨问题,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思考意识。阅读文本,就是和作者作心灵对话,这种心灵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沟通和理解,更在于积极思维推进了人透视问题的深度,拓展了人的观察视野。课改要求有创见地阅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能发现问题,对学习材料作比较辨析,对问题作假设推理,在探讨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他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讨中,讨论交流和质疑论辩作为平等的对话方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我们在教学时要求实效,注意在探讨中重点解决主要问题,并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发每位学生的积极思维。小组讨论要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热情,既要扣紧学习材料,也要善于借助其他材料探讨,关键是调动积极思维。在交流讨论中也要注意培养平等对话意识,培养倾听意识,培养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教科书预设的探究题既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也是揭示学习方法的例子。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自主探究,不仅仅在课堂,也把这种探讨问题的方法运用到一切阅读中去。
2、问题探讨学习方式在本专题教学中的运用。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①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②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③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问题探讨学习方式在本专题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①第一板块学习材料重点谈“经典的力量”。出发点是一个“读”字。
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为获得教养,先要了解学习的作用,明白学习的要求。文章开宗明义,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强调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获得教养。
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作者在这里特别谈到阅读的效率问题。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这是因为他们有追求,会选择,是“用心在读”;而有的人“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杰作,能激发学习者产生鲜活的有价值的思想。
这个问题可以生发以下问题: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
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 “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江南的冬景》表格式导学案4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