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陈庆德《师说》教案设计17(共五课时)» 正文

陈庆德《师说》教案设计17(共五课时)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一   阅读:68528

概要:和君子的做法与结果问: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7、试背诵8、作业第五课时1、 背诵、翻译1、2段2、 朗读第3段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常——师2——于——如是——是故恒常,固定——意动——比——是,这样——因此4、学生问疑5、试翻译6、论证分析论述能者为师的道理:以孔子为例——师与弟子的辩正关系7、试背诵8、讨论最后一段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古文——六艺——于1,2——嘉古散文——(联想四书五经)——于1被,于2向——赞扬9、书后问题讨论10、作业(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 吾欲

陈庆德《师说》教案设计17(共五课时),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和君子的做法与结果

问: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

7、试背诵

8、作业

第五课时

1、  背诵、翻译1、2段

2、  朗读第3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师2——于——如是——是故

恒常,固定——意动——比——是,这样——因此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论述能者为师的道理:

以孔子为例——师与弟子的辩正关系

7、试背诵

8、讨论最后一段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文——六艺——于1,2——嘉

古散文——(联想四书五经)——于1被,于2向——赞扬

9、书后问题讨论

10、作业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 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
》《陈庆德《师说》教案设计17(共五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