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报任安书》教案14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116

概要:(2)体会性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明确(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2欣赏品味。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学生诵读体会。(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

《报任安书》教案14,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上一页  [1] [2]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1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