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池莉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
《论厄运》导学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读书三境界
李好东
读书有三境界:“吞”、“爵”、“品”。www.88haoxue.com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机械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消化不及以至胃胀腹痛——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多年以后凭反刍囫囵吞枣式的泛读而写出感人作品的。“吞”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是读书的初级阶段。
“爵”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读书人生必经的头疼脑胀、寝食难安的砥砺智慧的煎熬之路。嚼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汲取营养,这是吮吸精华、峥嵘读书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爵”是在“吞”之基础之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琼浆——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忱惜的告别了索求光阴——庄严的踏上了奉献岁月、颐养灵性的乐事。“暮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爵”之基础之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至高、至纯、至净的读书人生的最高境界的门票。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或浏览,或消遣,或功利,或应付。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或抒情,或寄思,或怀旧,或嫉俗。进入第三境界,非志疆智达者不能,或爱国,或空灵,或诡勇,或滔晦。“吞”至其博,“爵”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往往将“吞”、“爵”、“品”相继并用,“吞”文字,“爵”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爵”之,细悟的“品”之。如果将读三境界——“吞”、“爵”、“品”泛延指导人生,那么,无用的书“吞”之,有用的书“爵”之,启心益智的书“品”之,则人生受益无穷。
《论厄运》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厄运( è ) 汲取(jí ) 焚烧( fén ) 涅( niè ) 赫(hè )
3、词语解释
(1)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噩运:坏的运气。
(2)坚忍:(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坚韧:坚固而有韧性。
(3)汲取:吸取。
(4)征服:①用武力使对方屈服;②用感染力使人折服
二、整体感知
第一层:(开头——“横渡波涛翻滚的生活之海的”)引用名言和古代神话故事,指出“战胜厄运令人惊叹”,对厄运无所畏惧的人,才是“伟人”。
第二层(“幸运所需要的美德”——“对比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把《旧约》、《新约》的不同启示,及哀歌、颂歌的不同魅力进行比较,指出战胜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第三层(“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结尾),以明丽的花朵由暗淡的背景衬托和香料在焚烧中散发芳香为喻,说明厄运中孕育着希望,最美好的品质可以在厄运中凸显出来。
三层意思逐层深入,见解不断丰富,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去透视人生的厄运。
三、文本研习www.88haoxue.com
1、“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显示的。”
(注意:“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两句未点出“厄运”、“美德”等字眼,能体现作者观点,但不是最能体现,它们是用比喻、对比给文章增添了诗意。)
2、“勇敢战胜“、“无所畏惧”、“坚忍”
3、引用、举例、对比、比喻,(举例说明略)
4、不矛盾。说是伟人,因为他无所畏惧而成就了自己的伟业;说是凡人,因为他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厄运。(要透彻理解这一句话,一是要把句子放入原文中理解;二是要理解本句看似矛盾的句意中所强调的重点,即伟人的本质。)
上一篇:《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