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3:害怕、胆怯。师:是的,课文中写道:“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生4:在路上他也害怕,但是对前方还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现在他的希望破灭了。师:的确,空旷陌生的环境、未卜迷茫的前途,让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但是这个时候他说要回家了吗?生(众):没有。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生5: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师:他是在什么心境下说的这句话?生6:感到孤独,非常想家。师: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生读。)师: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生7:“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些词突出了此时孤独感的强烈?生8(略加思索):“那点”、“简直就算不得”。师:非常好,你是位对语言极为敏感的学生。还有吗?生9:“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说什么。”师:的确,在
《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3,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生3:害怕、胆怯。
师:是的,课文中写道:“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为什么是第一回真正害怕?
生4:在路上他也害怕,但是对前方还抱有希望,抱有幻想,现在他的希望破灭了。
师:的确,空旷陌生的环境、未卜迷茫的前途,让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害怕。但是这个时候他说要回家了吗?
生(众):没有。
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
生5: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
师:他是在什么心境下说的这句话?
生6:感到孤独,非常想家。
师:父亲就在身边,他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呢?为什么还如此想家呢?请同学们采用改换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
(生读。)
师:这一段中哪些词、句让你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生7:“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
师:这句话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些词突出了此时孤独感的强烈?
生8(略加思索):“那点”、“简直就算不得”。
师:非常好,你是位对语言极为敏感的学生。还有吗?
生9:“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也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说什么。”
师:的确,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课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按刚才变换人称的方式将29段再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次设身处地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
(师指定一生读。)
师: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他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我们比较一下意思差不多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在词语上有什么不同?
生10: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
师:你能感到有什么不一样?
生11: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能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
生12:他似乎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准确。不是似乎,是的确如此,我们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在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直在压抑着情感,控制着自己,而在睡梦中终于爆发,这句话就是说一种情感的宣泄。此时的杜小康和说第一句话时的杜小康一样吗?
生13:不一样,是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
生14:是一个在逐渐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
生15:一个不再由着性子,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师: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一个成熟的杜小康。
生2:一个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杜小康。
生3: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准确,杜小康的第三句话中,哪个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生(众):“分头”。
师:课文哪一段描绘了杜小康雨夜找鸭的情形?
生(众):第38段。
师:每每读到这一段,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幕幕的画面。下面老师把这一段朗读给大家听,请你们闭上眼睛,看脑海中在放怎样的电影。
(师范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杜小康,头上是如万辆战车般滚动的雷声,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已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如果老师把“吧”去掉,将句尾的句号换成问号可以吗?为什么?
生4:不可以,换后是疑问语气了,表现不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那么为了突出坚决,我换成感叹号,好不好?为什么?
生5:不好。因为……
师:不着急,你想想用句号、感叹号,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生5:句号要比感叹号语气平缓、平静一些。
师:对,“平静”一次用得很准确。此时的杜小康饱尝雨夜寻鸭的磨难,但是很平静,很从容,没有大喜大悲,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杜小康真的——
生(众):成熟了。
师:文中其实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成熟。请同学们找出刚到达芦荡,鸭群被刮散后杜小康父子的表现,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师:我们先说到达芦荡时杜小康和父亲的表现。
生1:刚到芦荡时,杜小康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生2: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肯入睡。
师:“挨”表现出什么?“迟迟不肯”说明什么?
生3:“挨”说明杜小康心中害怕,而此时父亲是他唯一的依靠。迟迟不肯,说明害怕程度之深。
生4: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师:为什么父亲必须要显得镇静?
生5:因为他是父亲,他是大人,这是他的责任。
师:杜小康的父亲走南闯北,此时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尚且“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更何况一个孩子?那么,我们看到鸭群被刮散后呢?
生6:“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师:此时,杜小康的表现说明什么?
生7:说明杜小康不再依赖父亲,他开始像一个大人一样承担责任,甚至此时比他父亲更像大人。
师:是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课件显示刚才学生回答的有关句子,是按地点总结的。)
师:我们来将屏幕上的文字齐读一遍,不按地点,女生先读所有的关于杜小康的红色文字,男生紧接着读所有的关于杜雍和的蓝色文字,中间老师不再起头了,咱们一气呵成。再次通过这些细节感受杜小康的勇敢、成熟。
上一篇:《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