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986年2月28日 (林志群高级建筑师,曾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局局长) 3.梁思成作品 (1)国徽天安门上的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格墨线图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审议改进的国徽图案的墨线图设计时间:1950年设计人:梁思成等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政协筹委会在全国报纸公开征求国徽图案。 1948年8月20日,因应征图案不合体制,政协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 1950年6月11日,周总理亲自约请梁思成先生组织清华营建系教师,按政协常委会提出的要求,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设计国徽图案。 1950年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书”,与新设计的国徽图案,一起送往政协国徽小组评审。1950年6月20日,政协国徽小组决议清华大学营建系创作的国徽图案中选。 1950年6月底到8月中,高庄先生完成第一个国徽浮雕模型。 1950年8月18日,全国政协国徽小组召开专家讨论会,通过了国徽图案及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资料,标签:人教版高六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986年2月28日 (林志群 高级建筑师,曾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局局长)
3.梁思成作品
(1)国徽
天安门上的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格墨线图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审议改进的国徽图案的墨线图
设计时间:1950年
设计人:梁思成等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政协筹委会在全国报纸公开征求国徽图案。
1948年8月20日,因应征图案不合体制,政协主席团决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
1950年6月11日,周总理亲自约请梁思成先生组织清华营建系教师,按政协常委会提出的要求,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设计国徽图案。
1950年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两先生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说明书”,与新设计的国徽图案,一起送往政协国徽小组评审。
1950年6月20日,政协国徽小组决议清华大学营建系创作的国徽图案中选。
1950年6月底到8月中,高庄先生完成第一个国徽浮雕模型。
1950年8月18日,全国政协国徽小组召开专家讨论会,通过了国徽图案及浮雕模型。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关于国徽图案及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从此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由建筑师参加设计的国徽。
(2)人民英雄纪念碑
设计时间:1955年
设计人: 梁思成及纪念碑兴建委员会设计组
(3)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设计时间:1963年(建成)
主要设计人:梁思成
合作单位: 扬州市建设局设计院
获奖情况:1984年建设部全国优秀设计一等奖
其他资料
1.音乐与建筑
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在一次演讲中,向听众提到一段古希腊神话故事,大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奥菲斯弹奏起他的竖琴(里拉琴),借助于音乐的神秘力量,使木头和石块像中了魔法一样,随着琴声美妙的旋律和节奏,井然有序地组合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群,奥菲斯一曲终了,里拉琴奏出的优美旋律和节奏,就都随着音乐的终止而凝结在这些建筑上,并且构成了建筑自身的对称、比例和均衡感。从此,当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漫步其中时,就如同置身于永恒的音乐之中,时时从这建筑中得到一种音乐和美感,诗人歌德说完这些,还向听众补充说道,如果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柱廊里散步,你也会觉得好像是在享受着音乐的节奏。
歌德所提到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17世纪最卓越的建筑家贝尼尼(1598—1680)的伟大杰作。教堂广场柱廊那硕大无朋的双排列柱,不但同教堂的主建筑的圆项相均均衡,而且还通过透视的效果使广场显得更加宽广辽阔,也使教堂显得更加宏伟高耸。这连接教堂两侧的柱廊,活像双手向前伸出,搂抱着来朝拜的善男信女,激励着他们欣然朝那因此而显得特别壮丽的教堂走去。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给人们做了一个精彩而又形象的譬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成了人们常常引用的名言。
歌德在演讲中说到的奥菲斯音乐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希腊人的美学意识。在古希腊人看来,不同门类艺术之间从来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使艺术家得以从不同门类的艺术中得到启发和激励,也使各种艺术互相呼应,彼此渗透,互相综合移植,还可使欣赏者由此及彼得到多种艺术享受。德国浪漫派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置身于古罗马废墟时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音乐就藏在这里,它从四面八方在这里震响着。”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一次在外散步,发现从铁匠铺里传来的声音具有一种音乐的和谐的美。他走近铁匠铺,用尺测量了每把铁锤和铁砧的体积大小,于是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音乐上的和谐同发音体积之间的一定比例有关。毕达哥拉斯将他在这方面的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比例的和谐,决定于他它各部分之间的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并据此推断一切完美的事物就如同音乐一样,处在“数”的和谐之中。这个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阿尔伯蒂那里得到发挥,他说:“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要动作中贯串着不变的类似,我们应该从音乐家里那里借用和谐关系的一切准则。”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过程全部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不如说从乐谱上)便可以看到严格数字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如音乐中音程的大小、节奏的疏密、句幅的长短,以及和声、织体的层次等,显示出类似于建筑中的空间安排、体积布局、结构层次等方面的特性。反映出乐曲结构与建筑结构的联系。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揭示音乐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在可归原到数量及其凭知解力去认识的外在性这一点上,音乐和建筑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美学》第三卷)
音乐和建筑都是古老的艺术,它们的相互影响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各国的建筑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从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到后来歌特式的连续尖顶式,从伊斯兰教教堂到中国的佛教庙宇和宏大的宫殿式建筑,以及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和各种现代意识的奇特建筑造型,使我们在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时,又联想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因为音乐与建筑有着许多共同的内在规律,首先它们都具有一个潜在的数的关系,它们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另外,它们都有着一个完整的结构形式,有一个统一的布局;同时它们都具有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化和对比。在建筑艺术中很注意的一个环节装饰,它同样的音乐艺术常用的手法。毕达哥拉斯以数的规律阐明了声音和谐的原理,而且以“美的数”这个观念把音乐美学与建筑美学联系了起来。比例是和谐在建筑中的表现之一,著名的希腊帕德嫩神殿的大理石柱廊,就是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建造的,而黄金分割同样也是和谐声音的根据。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9世纪中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豪普德曼为歌德的思想和谢林的名言补充了另外一句名言——“音乐不流动的建筑”。不论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还是现代的绝对音乐、序列音乐,与建筑艺术一样,都十分讲究音乐的结构,追求和谐、对称、均衡、旋律与和声的线条美,犹如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作品那样要求。所以人们说,这类音乐的美是建筑式的,是“流动的建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六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六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六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