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 正文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史记   阅读:68844

概要:师:两种理解都可以,权威的解释是“赞许”颜回问到底怎么做呢? 生:孔子回答,对于非礼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师:颜回怎么说呢?他很谦虚哪里表现了他的谦虚? 生:不敏 师:对,“不敏”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聪明”但他会怎么样? 生:照着做 师:哪个字表明他会照着做 生:“请事” 师: “请”是一个谦敬词“事”就是“执行” 师:那么仁也好,礼也好,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第二、三两则中,从哪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是非常崇敬的? 生:“郁郁乎” 师: 什么叫“郁郁乎”? 生:文采丰富的样子 师:或者可以说“文明昌盛的样子”这个还不能说明他对礼的崇敬,更特别的是哪个词? 生:从 师:什么叫做“从”? 生:依从 生:尊重 师:对,依照、遵从、尊重大家看,这篇文些篇章中反反复复地围绕“礼”“仁”,来做文章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个核心实际又是规范了中国2500多年来文化的纲(在黑板随手画一个圆圈)我们用这个大圈代表儒家文化和思想,大家看看第一章关键是抓住哪个字? 生:“克己” 师:第二则呢? 生:从周 师:为什么要从周,从什么呢? 生:周礼 师:为什么要从周礼呢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师:两种理解都可以,权威的解释是“赞许”颜回问到底怎么做呢?

生:孔子回答,对于非礼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师:颜回怎么说呢?他很谦虚哪里表现了他的谦虚?

生:不敏

师:对,“不敏”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不聪明”但他会怎么样?

生:照着做

师:哪个字表明他会照着做

生:“请事”

师: “请”是一个谦敬词“事”就是“执行”

师:那么仁也好,礼也好,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第二、三两则中,从哪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礼是非常崇敬的?

生:“郁郁乎”

师: 什么叫“郁郁乎”?

生:文采丰富的样子

师:或者可以说“文明昌盛的样子”这个还不能说明他对礼的崇敬,更特别的是哪个词?

生:从

师:什么叫做“从”?

生:依从

生:尊重

师:对,依照、遵从、尊重大家看,这篇文些篇章中反反复复地围绕“礼”“仁”,来做文章这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个核心实际又是规范了中国2500多年来文化的纲(在黑板随手画一个圆圈)我们用这个大圈代表儒家文化和思想,大家看看第一章关键是抓住哪个字?

生:“克己”

师:第二则呢?

生:从周

师:为什么要从周,从什么呢?

生:周礼

师:为什么要从周礼呢?

生:我们历史中也学到过,因为周礼是当时是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制定的一套制度

生: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是文化的代表所以他要从周礼

               四、轴心时代的道统思想的失落

师:代表了这一个轴心时代的道统思想,下面,他不但要从周,而且还有更强烈的

生:文章的第三则讲到梦周

师:归纳得恰当,他不但“从”周,而且还“梦”周请大家默读几边第三章

(生读)

师:好,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请试把“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这个句子用另外一种断句方法断句,可以吗?断句后意思有何变化?

生A: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

生B: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

师:就这两句看大家觉得哪个同学合理一点?

(大多数同学认为A的好一些)

师:A同学,你为什么这样断句呢?

生:A:甚矣,是感叹词,那时的孔子大概五六十岁,所以他说他衰老得已经很久了;最后说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我这样断句,这样更突出孔子他的衰老

师:感叹词提到前面来,这种句式叫什么?我们初中学过《愚公移山》,里面有“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这种句式叫什么?

生:倒装句

师:很好,为了强调,把谓语提前了叫主谓倒装句那刚才两位同学的两种断句,你们觉得他们这样断句断得好,还是文章中这样断法好?

生B:虽然A与我这样也可以,但我现在又仔细体会了一下,总觉得还是是文章中这样好嘛

师:为什么?

生B:因为他把感叹词提到前头,既强调自己的衰老,但更加强调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

生:原句中我读出久不梦见周公后一种重重的失落感,而两位同学的断法这种感觉很少

师:只是一种对自己的衰老的哀叹,变为“甚矣,吾衰也久矣”,仅强调的是我衰老已经很久了,与整个孔子的时代的悲剧感不是很吻合我觉得也是文章中这样好课文中的断句则不但写了我的衰老,更强调后面的久不梦见周公,如果从文意文势来看,重心也应该还是落在梦周公上所以,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弄懂语言,更要注重文意,那是作者的思想核心所在

归结:孔子在讲这这两章时,他的言外之意,体现了对周代政治文化礼制的神往,体现了对礼崩乐坏的天下时局的担忧与不满,但无可奈何孔子一直在推销他的“仁”的理论,55岁开始带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从这句话的背后大家有没有读出孔子的一种无奈,因为现实让他失望礼崩乐坏,所以他要从周梦周

请大家进一步考虑,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在下面哪几章哪些内容中出现了? 

五、孔子的忧患意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生:第四则和第五则

生:“八佾”与“觚”

师:“八佾”简单说是一种跳舞的情景,那这与“礼崩乐坏”有什么联系?

生:跳舞当中有音乐,大概是一种不健康的音乐

生:当时每个不同等级的人跳舞也分等级只有天子用八佾

师:对,“佾”什么意思?人季氏是一个大夫,我打个比方,他相当于今天的国家级的大户人家,大老板也要开奔驰车,这不符合礼,因为按礼制这车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他是僭位,无视周天子呀,当然也就不符合仁所以……

生: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师:这里的是,这;孰,哪里这表现了孔子很敏锐的察微知著的政治眼光他在“八佾”的现象中很精细地发现到时代的混乱这种现象还在继续第四章里写到“觚”,也就是“老酒杯”我以前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过这种酒器,形状大概是这样原来这种只有这么大,现在有的像碗大,有的像缸大,这不是乱了套了嘛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一节

生:(感情一般的朗读)

师:你可否试用“酒杯”来读一下

生E:酒杯不像个酒杯,这还是酒杯吗?这还是酒杯吗?(笑)

师:这里不应该笑,这个句子不是一般的叹息,应该是孔子的浩叹、牢骚呀前文讲到,人要克己,才能达到礼,所以他要梦周,他要从周但礼崩乐坏的现状还在加剧,有政治眼光的孔子从细微处看到社会制度的文明的衰败所以,我说这是“浩叹”能不能再读一读?

生E:(富有感情地朗读)觚不觚,觚哉?觚哉?

师:好,从写作手法来看,“觚不觚”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象征

师:象征什么呢?文化、文明这里是抓住细节作为切入口,到第六章,孔子从大的背景去思考,去担忧为什么说是从大的背景思考呢?刚才讲老酒杯,这一章讲到四个关键词,是什么?

生:“礼乐征伐”

师:“礼乐征伐”,按照孔子观点,是掌握在谁手里?

生:周天子

师:对,礼乐征伐,这是代表国家的最高权威,必须得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比如我国要同美国作战了,必须由全国人大开会商讨决定,而不是下面某个省的省长就能决定这才是“有道”我刚才所讲的作战,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克己复礼》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