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定风波》 1.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①入梦前的思念;②设想相逢后的情景;③梦中相见的悲喜;④梦后的感慨。 2. “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 (“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定风波》
1.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①入梦前的思念;②设想相逢后的情景;③梦中相见的悲喜;④梦后的感慨。
2. “十年”之久,“千里”之遥,“生死”之隔,十年来的种种坎坷、不幸 (“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暗示),都不能使词人忘掉亡妻。词人进入“幽梦”之乡,正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声有泪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思念之深之苦。设想亡妻十年来“年年肠断”,实际表明词人自己念念不忘。 (解题时注意,“不思量,自难忘”是全词之“眼”,统率所有事实,因此要做全面分析)
(三)《水龙吟》
1.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2.(1)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2)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3)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表现了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孤寂的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主观感情物象化;运用的是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的手法。
2. “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
三、拓展阅读
1.
(1) 借代 夸张
(2) 通过冯唐的典故来表达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2. 阅读苏轼《临江仙》,然后回答问题。
(1)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2)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3)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4)内容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3.
(1)表达了对不能团聚的亲人的慰藉之情。
(2)上阕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寄寓着作者出世、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貌似出世的内容,实是人世思想的反映,因而不能孤立地认为上阕反映的是出世的思想,下阕反映的是人世的思想。
上一页 [1] [2] [3]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