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正文

《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391

概要:《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班级交流(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一去紫台连朔漠——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画图省识春风面——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环佩空归月夜魂——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分明怨恨

《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班级交流

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一去紫台连朔漠——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画图省识春风面——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环佩空归月夜魂——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分明怨恨曲中论——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  教师了解:“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尚”:还有。“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君、明妃。“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鲍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简文帝作《君词》十三首,梁范静妇沈氏作《昭君叹》二首,均是后人同情怀念昭君的作品。据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石崇《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论”:诉说。)

3、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三、赏析

1、有人说首联“赴”字用得特别妙。请加以解说。

(  诗人采用拟人的写法,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2、三、四两句,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  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

3、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请加以解说。

(  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4、诗歌塑造了怎样一个王昭君形象?诗人本人的命运与昭君的命运有何相似之处?

(  诗歌塑造了一位美丽(画图省识春风面)、孤独(独留青冢向黄昏)、思乡(环佩空归夜月魂)和幽怨(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女子形象。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旅夜书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