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诲人不倦》学案2» 正文

《诲人不倦》学案2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唐诗宋词   阅读:68500

概要: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 ”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2.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原则上,有教无类、一视同仁。(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

《诲人不倦》学案2,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 ”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2.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原则上,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⑤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3)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密不可分。述是作的基础,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⑥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⑦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

“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所以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


上一页  [1] [2] 


Tag: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诲人不倦》学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