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两宴大观园吃蟹时,单单写凤姐戏谑鸳鸯,说:“二爷(琏也)看上了你……”,也正此伏线上的一环,可谓妙极神极之笔,却让还没看到后文的人只以为不过“取笑儿”“热闹儿”罢了。胡适很早就批评雪芹的书“没有一个PLOT(整体布局),不是一部好小说”云云。后来国外也有学者议论雪芹笔法凌乱无章,常常东一笔西一笔,莫知所归……。这所指何在?我姑且揣其语意,为之寻“例证”吧:如刚写了首次葬花,二次饯花之前,中间却夹上了大段写赵姨与贾环文字。确实,这让那些评家如丈二金身,摸不着头脑!殊不知,这已埋伏下日后赵、环勾结坏人,陷害宝玉(和凤姐)的大事故了。二次葬花后,又忽写贾芸、小红,也让评家纳闷:这都是什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他们也难懂,雪芹的笔,是在“热闹”“盛景”中紧张而痛苦地给后文铺设一条系统而“有机”的伏脉,宝玉与凤姐家败落难;到神狱庙去探救他们的,正是芸、红夫妇!这是杂乱“无章”吗?太“有章”了,只不过雪芹这种章法与结构,向所未有,世人难明,翻以为“乱”而已。雪芹是在“谈笑风生”——却眼里流着泪蘸笔为墨。所以,愈是特大天才的创造,愈是难为—般世俗人所理解。雪芹原著的悲剧性(并且为
《红楼梦》专题:此系身前身后事:红楼结构,标签:红楼梦大全,http://www.88haoxue.com6、王蒙论《红楼梦》的结构特点
《红楼梦》在结构上喜欢用先鸟瞰后铺陈展开的方法。所以开宗名义先讲题旨题名,先讲石头的故事、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先由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再写林黛玉自外面进入荣国府,再写刘姥姥进荣国府,然后这才慢慢将各种人物各种情节开动表演起来。在爱情描写上亦是如此。在大致上尚未展开写各人的爱情经验之前,先来一段“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先来一段谜语式的对于“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的概括性预言,先给读者摆出一个大概的阵式——叫作迷魂阵也可以,然后才有彼时彼地的栩栩如生的描述。读了“太虚幻境”章节,读者当更受到吸引愿意去知其详去亲身领略一番(所谓亲身领略当然也只是书本上的),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导游的作用,悬念的作用。而当读到那些生动的宛如正在进行时的描述时,读者却已经预知了哪怕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事件后面的悲惨结局,“悲凉之雾,遍彼华林”(鲁迅语)。这样“太虚幻境”一章就起了间离作用,再写得栩栩如生也好,正在进行感同身受也好,其实都是破灭后的回忆,梦幻般的追思,给整个《红楼梦》谱出了挽歌的主调,使一切“现在进行时”都成了“过去完成时”,如同看戏,幕开了以后演得无论何等红火,观众知道,甚至观众也在期待着剧终落幕、鼓掌谢幕后的岑寂。这在审美上,是很有一番效果的。
l 研读交流
1、贾宝玉和林黛玉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追求徘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规范之外,实际上具有叛逆的意义。他们的希望和痛苦,既表达了人类情感生活中的共同追求,又与普通人性有很大差异。“石头入世”和“绛珠还泪”两个神话对理解贾宝玉与林黛玉有什么意义?
2、曹雪芹通过对历代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其核心观念是真实性。这一观念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3、《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和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提前交代了《红楼梦》若干重要人物的命运,请就其中之一加以分析。
4、“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对全书结构相当重要,实际上是借她的眼睛向读者介绍荣国府各方面的情况。现代作家茅盾的《子夜》一开始,也是通过吴老太爷的丧礼概括上海工商界的形势和吴荪甫的处境。试说明这种写法的优点。
5、一般认为,抄检大观园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请结合全书说明这次内部抄检和贾府最后被抄的关系。
6、比较王熙凤、贾探春、睛雯、贾迎春、贾惜春等人在抄家时的不同态度,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场会有什么言行。
7、在本专题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题,或结合本专题学习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l 参考选题
谈《红楼梦》中的神话与小说结构的关系
从“太虚幻境”分析红楼人物的命运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身前身后事”
抄家之后的贾宝玉
林黛玉眼中的贾府
刘姥姥所看到的贾府的衰败
大观园的变迁
元、迎、探、惜与《红楼梦》的悲剧结构
《红楼梦》是如何开头的?
《红楼梦》前五回与全书结构有什么关系?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高潮
《红楼梦》的时间转换
《红楼梦》的对比艺术
《红楼梦》结构的多层次性
《红楼梦》叙事中的抒情性
《红楼梦》中前后对应
《红楼梦》的虚实关系
《红楼梦》与“春秋笔法”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从来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但文学作品不能无选择、无安排地再现生活,如何驾驭题材、结构情节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红楼梦》的结构完整而针线绵密,它固然是曹雪芹卓越精湛的艺术创造,却又宛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之痕,是此前《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所不及的。
《红楼梦》结构成功的关键是作者全局在胸,能够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匠心独运的安排,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彼此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根据这一原则,《红楼梦》在结构上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完整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小说一开始就在其所描写的现实人间故事之外设计了与贾宝玉和林黛玉有关的两个神话故事,交代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暗示了他们的相爱及其最后的归宿,贯通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关于贾府盛衰,小说一方面借刘姥姥的眼睛,通过她三进贾府的不同观感表现贾府的衰败过程,另一方面也通过诸如贾母等人在几次元宵家宴上的不同感受渲染贾府的今非昔比,节奏鲜明而对照鲜明。此外像“太虚幻境”、“怡红夜宴”等章节,都有意识地提示了若干人物的命运,前后关照,严丝合缝。二是丰富性。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以贾府盛衰和宝黛爱情为基本线索,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这些人物、事件交错发展,彼此制约,构成了一个筋络相连、纵横交错但又主次分明、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三是真实性。小说主题深刻,意蕴丰富,但所有这些都融化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之中,不但使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具有充分的生活基础,而且使日常生活具有审美价值,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逻辑。通过这些努力,曹雪芹实现了由自身经历向审美创造的转化,使《红楼梦》包含了比传统文学作品远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