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自我测评:1、B(A、粢,zī桀jié C、谆zhūn暴pù D、朝cháo篡cuàn)2、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3、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词,运行D、①处理的好②训练)4、A 5、B(①②均为介词,替,给③动词,做④动词,是)6、C(A、“爵”通“雀”B、“畜”通“蓄”D、“蚤”通“早”)7、C 8、D(①并列②转折③因果④并列) 9、D(均为“得到”的意思。A、能够 B、求得C、通“得”,感激)10、A(均为“……的(人、东西、事情)”。B、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11、C(①③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⑧指示代词,这,此。12、⑴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⑵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13、比喻论证
《民为贵》教案及练习(人教版选修),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自我测评:1、B(A、粢,zī桀jié C、谆zhūn暴pù D、朝cháo篡cuàn)2、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3、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词,运行D、①处理的好②训练)4、A 5、B(①②均为介词,替,给③动词,做④动词,是)6、C(A、“爵”通“雀”B、“畜”通“蓄”D、“蚤”通“早”)7、C 8、D(①并列②转折③因果④并列) 9、D(均为“得到”的意思。A、能够 B、求得C、通“得”,感激)10、A(均为“……的(人、东西、事情)”。B、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11、C(①③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⑧指示代词,这,此。12、⑴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⑵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13、比喻论证、引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 排比 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14、忪→讼、沤→讴、饯→践、纂→篡 15、C(动词,辅佐、辅助A、名词,容貌B、副词,表示彼此,互相D、名词,官名,指宰相,丞相)16、B(连词,表转折)17、⑴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也安于他的治理,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他。⑵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18、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民意 以民为本 19、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20、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D(“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21、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22、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 贺”,即“贺我”) 23、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24、⑴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⑵郭子仪在河中,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
【译文】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拓展提高:1、B 2、C 3、C 4、⑴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⑵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⑶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5、D 6、B
第1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第2题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第3题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第4题考查阅读句子。⑴“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⑵“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⑶“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讼”还可以引申为“打官司”,语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当作耻辱的事了。
第5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第6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上一篇:《论语》选读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