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要点:议论君臣关系。 反面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与邪组合,国不太平。 比喻论证:正主与正臣,如同鱼和水;只有君臣相得,才能长治久安。 谦虚自己“不明”,真诚感谢大臣的辅佐,勉励、渴求纳谏。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皇帝放下架子,感谢大臣,大臣也不甘落后承太宗之话)王珪表明忠心与决心、不辜负皇帝厚爱: 比喻类比论证:国君(木)采纳规谏(墨线)就会圣明(锯直),规劝皇帝广开圣听。 举例说明:学习古代“争臣”的忠直精神,以之为楷模。 颂太宗为圣主,表明自当尽心进谏。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译文]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
《贞观政要·求谏》教案教学设计2,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要点:议论君臣关系。
反面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与邪组合,国不太平。
比喻论证:正主与正臣,如同鱼和水;只有君臣相得,才能长治久安。
谦虚自己“不明”,真诚感谢大臣的辅佐,勉励、渴求纳谏。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皇帝放下架子,感谢大臣,大臣也不甘落后承太宗之话)王珪表明忠心与决心、不辜负皇帝厚爱:
比喻类比论证:国君(木)采纳规谏(墨线)就会圣明(锯直),规劝皇帝广开圣听。
举例说明:学习古代“争臣”的忠直精神,以之为楷模。
颂太宗为圣主,表明自当尽心进谏。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译文]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太宗称赞王珪。
由此产生的积极后果:
谏官可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谏官的陈奏,一定虚心采纳。
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官员行使监督权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
学习第三段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译文]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早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
1、要点:臣子规劝的必要性。
举例: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后果:天下丧乱。
自己:忧心国政,极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以免前朝覆辙。
吸取教训,为帝谨慎。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译文]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要点:纳谏的广泛意义。
将皇帝要接受规劝的意义推广到大臣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
反问强调:不能护自已之短而拒纳他人谏言;自己不能纳谏,怎能规谏别人?
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学习第四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译文]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
处事谨慎,时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训,经常自我反省。
不忘“代天巡狩”的“天子”之职,也能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唯恐百姓积怨太深,爆发灾难。
渴求正直之人来匡扶规谏,弥补过失,内外畅通,防患于未然。
清醒的政治头脑。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仁厚、虚心、宽容。
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要有勇气来进谏。
即使所进谏言不合心意,也不会降以忤逆之罪,否则,臣僚们更不敢言,反而会堵塞言路。
为了求谏,煞费苦心。
小结:本节阐述自己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
学习第五段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於是乃见。
[译文]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
要点:纳谏的必要性。
先从人性的弱点阐述:一般人很难做到自知。
对比论证:一般文士工匠,只认自己的优点,自认强过别人;著名的文士工匠,互相探讨品评,使优劣毕现。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译文]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得出结论:皇帝必须谏议之臣,才能得知过失。
因为皇帝日理万机,思虑劳神,不可能事事尽善。
举例、比喻:魏徵随事谏正,有如明镜。
勉励大臣们应该以魏徵为楷模,随事谏诤。
学习第六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馀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 援引上古事例考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这些小事,无关国家大政方针,为何那么多人苦谏?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