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天理人欲》教案教学设计» 正文

《天理人欲》教案教学设计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384

概要: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轻视一切权威,谓“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陆王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朝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自始就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超越现实的弊端,特别是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者以其道德说教进行片面利用,致使伦理异化,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扼杀人的本性的武器,使之愈益教条化和僵化,必然受至历史的批判。 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成就与特色。宋明理学还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确立道德为主体的

《天理人欲》教案教学设计,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陆九渊强调发明本心,轻视一切权威,谓“六经皆我注脚”。王守仁讲求理于心。陆王强调主观意志、自立精神、独立意识,不依赖别人不迷信权威、不拘于习俗、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凝固了的程朱理学都起着冲击和破坏的作用,对封建朝代的异端思想家、改革家都有启迪作用,对近代、现代的革命人士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看,宋明理学存在着浓厚的泛道德主义倾向,自始就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理想超越现实的弊端,特别是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统治者以其道德说教进行片面利用,致使伦理异化,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扼杀人的本性的武器,使之愈益教条化和僵化,必然受至历史的批判。

    纵观宋明理学的思想,宋明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易学、佛学、道学中某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建立了以“理”或“心”、“气”为本位,以“格物致知”或“穷理尽性”“致良知”为方法,以“内圣外王”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使它具有在哲学思维的深度上、理论体系的严密精致上超过先秦子学、汉唐经学的成就与特色。宋明理学还是一种以道德为本体的人文主义哲学,确立道德为主体的独立性,执着地追求人生精神价值,对培养气节情操,发奋立志,重视品德,以理统情等主体意识结构以及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对宋明理学,应当进行切实的分析,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求真务实”之原则,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第一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2、分析课文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二、具体研习第二则

1、导入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2、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

3、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4、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5、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联系现实问题,谈谈你对道德规范和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理解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①、“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

  ②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