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解释加点字词。 ①公输盘不说( )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翻译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从[甲]文中也找出一个体现子墨子这种精神的句子。 5.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典例解析】 典型题例一在文本选择上,采用了有关“千里马”两则文言文,属同类题材,一篇为课内文言文,一篇为课外文言文。1~3题为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第4题为开放性探究题。①题侧重理解,大意扣住: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用文言文或现代汉语回答皆可,有否联系实际皆可。②题开放性较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典型题例二在文本选择了两篇“战争”题材的文言文,两篇文章均出自初中语文教材。1~3题为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但试题侧重于词义、句式的辨析
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题解析与训练,标签:阅读专练大全,http://www.88haoxue.com2.解释加点字词。
①公输盘不说( )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翻译句子。
①宋何罪之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从[甲]文中也找出一个体现子墨子这种精神的句子。
5.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典例解析】
典型题例一在文本选择上,采用了有关“千里马”两则文言文,属同类题材,一篇为课内文言文,一篇为课外文言文。1~3题为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第4题为开放性探究题。①题侧重理解,大意扣住: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用文言文或现代汉语回答皆可,有否联系实际皆可。②题开放性较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典型题例二在文本选择了两篇“战争”题材的文言文,两篇文章均出自初中语文教材。1~3题为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翻译,但试题侧重于词义、句式的辨析。第4、5题更能体现出比较阅读的特点,第4题是文章内容的比较,体现子墨子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的句子为“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第5题的第一问为文章内容的比较分析,子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备(迎)战之策。第二、三问为开放性探究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真题训练】
一.阅读[甲] [乙]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下面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直枉驾顾之。”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叁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屯( ) 器( ) 攘( ) 损( )
2.选出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谓为信然 愿陛下亲之信之
C.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信然邪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诚不可与争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