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3.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考点及思路提示】结构梳理。从这样安排结构的效果上分析其好处。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标签:阅读专练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3.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考点及思路提示】结构梳理。从这样安排结构的效果上分析其好处。
4.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找出具体写景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二)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