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正文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09-17 05:48: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905

概要: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三、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概括地说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还例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是不是又顺了呢?这就是平仄的妙用。老祖宗既然给我们立下了平仄的规矩,必然有它的不同凡响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什么是平仄?怎么分清平仄?下面就谈谈汉语的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