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决定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并非因为她是寡妇,而因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两代,妇德的核心是必须遵守“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伦理信条,寡妇倘若再嫁便是“败坏风俗”,“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愿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社会的贫困逼得穷苦的农家不顾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强制她再嫁,样林嫂似平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节,她“真出格”,“闹得历害”,“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看来她是深受“讲理学”的鲁四的影响,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是恪守妇道的;然而,她终于还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鲁镇做女工。“大家仍然叫地祥林嫂”,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她自身的改变姑且不论,“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婶的不满也许只是因为她“没有先前一样灵活”,做活已不如从前。鲁四则“暗暗告诫四婶”,“祭祀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
小说语言的语用鉴赏——《祝福》语言例析,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决定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并非因为她是寡妇,而因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明清两代,妇德的核心是必须遵守“从一而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伦理信条,寡妇倘若再嫁便是“败坏风俗”,“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愿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社会的贫困逼得穷苦的农家不顾社会普遍的伦理观念。强制她再嫁,样林嫂似平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节,她“真出格”,“闹得历害”,“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看来她是深受“讲理学”的鲁四的影响,深受封建礼教观念的毒害,是恪守妇道的;然而,她终于还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鲁镇做女工。“大家仍然叫地祥林嫂”,称呼依旧。“仍然”,副词,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运已经改变了,故事情节已经发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绝不是虚无的梦幻。她自身的改变姑且不论,“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四婶的不满也许只是因为她“没有先前一样灵活”,做活已不如从前。鲁四则“暗暗告诫四婶”,“祭祀时候用不着她沾手”,“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于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时节,现在却轮到样林嫂清闲了。祭神祀祖的典礼原本有极严格的讲究,祭拜的典礼凡女人都不是能参加的,所以《祝福》写道:“拜的却只限于男人”。现在,祥林嫂连“一切饭莱”都不能做了,“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就因为她是寡妇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境中即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样林嫂的第二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态度。“仍然叫她样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的完全否定。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最终被人们彻底地抛弃了。故事循着这三个句子描画出的坐标曲线逐渐发展到高潮。
这三个句子如祥林嫂命运轨迹上的三个点,深刻地呈现出人物的遭际变化,是人物与社会矛盾撞击闪耀出的三朵火花,像三个聚光点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剧。这三个句子是对情节的三次概括,其隐蔽在称呼语后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表现出主体批判的锋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向人们暗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这里,作品通过“以言述事”实现了主体的“言之所为”,完成了主体的语言行动,而作品的文本意义也渐渐显现出来被我们所读解。
上一篇:小说阅读训练题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