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吴虞非常遗憾,子非鱼先生居然漏过了中国第一个提倡“反孝”、发起非孝思潮的吴虞的故事。现在在下为摆事实,讲道理,将此“反孝”首倡者之事迹,主动奉献出来与子非鱼兄和大家共享。吴虞是个不幸而可怜又可鄙的人。其父吴兴杰早年任富顺县教谕,1893年因品行不端被革职赋闲,吴兴杰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到处寻花问柳,家庭因此鸡犬不宁。(吴虞《家庭苦趣》)。后来其父偏听继母谗言,逼迫吴虞搬出成都的住房,由于其父道德败坏,致使吴虞因此对“孝道”极为反感。进而成为四川反对儒家传统的始作俑者和急先锋,“反对孔丘,实获我心。四川反对孔子,殆自余倡之也”(《吴虞日记》)。胡适称吴虞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事实上是名不符实的吹捧过誉。实际上吴氏由于其父恶劣品行的刺激和影响,素无家教,其人格亦极端自私狭隘,说一套做一套,堪谓其父之遗传。比如,吴虞曾发表《女权平议》,在字面上虚伪地提倡“男女平权”,事实上生性荒yin无耻,多次伙同年轻人逛妓院,写了几十首《赠娇寓》公开发表于《顺天时报》等报纸,公然大张旗鼓地向妓女娇玉邀取欢心;转而却担心他妻子红杏出墙,恬
《百恶孝为先》读后感,标签:读后感范文,读后感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吴虞
非常遗憾,子非鱼先生居然漏过了中国第一个提倡“反孝”、发起非孝思潮的吴虞的故事。现在在下为摆事实,讲道理,将此“反孝”首倡者之事迹,主动奉献出来与子非鱼兄和大家共享。
吴虞是个不幸而可怜又可鄙的人。其父吴兴杰早年任富顺县教谕,1893年因品行不端被革职赋闲,吴兴杰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到处寻花问柳,家庭因此鸡犬不宁。(吴虞《家庭苦趣》)。后来其父偏听继母谗言,逼迫吴虞搬出成都的住房,由于其父道德败坏,致使吴虞因此对“孝道”极为反感。进而成为四川反对儒家传统的始作俑者和急先锋,“反对孔丘,实获我心。四川反对孔子,殆自余倡之也”(《吴虞日记》)。
胡适称吴虞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事实上是名不符实的吹捧过誉。实际上吴氏由于其父恶劣品行的刺激和影响,素无家教,其人格亦极端自私狭隘,说一套做一套,堪谓其父之遗传。
比如,吴虞曾发表《女权平议》,在字面上虚伪地提倡“男女平权”,事实上生性荒yin无耻,多次伙同年轻人逛妓院,写了几十首《赠娇寓》公开发表于《顺天时报》等报纸,公然大张旗鼓地向妓女娇玉邀取欢心;转而却担心他妻子红杏出墙,恬不知耻地要亲友调查他妻子有无“出门应酬”;他本有妻与妾,却又在五十九岁时又纳了一个十六岁的小妾。可知他事实上视女性为玩物和私产,并未给予真正的尊重。
吴虞的无耻品行,与北大的新气象格格不入。学生对他渐渐不再信任,新文化与旧学界、教育界教育界诸多人士联名宣言指斥他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声名狼藉的吴虞只好被迫辞职。
吴虞为了和他父亲争夺家产打官司,将亲生父亲称为“老魔”,指斥他父亲“心术之坏,亦孔教之力也”。用尽手段击败老父后,哀叹道:“余愤且悲,余祖宗何不幸而有此子孙也!”这句话又显现他“非孝”的名不符实,既然不在乎孝道,又何必在乎自己或父亲的作为,对于祖宗是有幸还是不幸的呢?既然不在乎孝道,又何必到老时为了求子传香火而纳妾,而搞留胡须、求巫问卜的迷信呢?
由于其父的影响,导致吴虞即无家教,又不懂得教育下一代,兼之他在家庭里十分专制,因而和女儿的关系形同水火,女儿根本看不起他,以至于要革他的命,这使他的晚年非常寂寞,诚是他“大力非孝”的现世报应。
吴虞为人自私、专制、观念守旧、人格品质腐败。他的品质与新时代根本不合拍,又高度违反传统道德。他与父亲、女儿不共戴天,和家人冷漠客套,几无真心朋友,生活中充满悖反人情的丑事。日记里的生活记录也是一片阴暗。既不传统,又不现代,不伦不类,臭名远扬,可谓“里外不是人”。
吴虞一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揭露专制统治者歪曲援引孔孟原典泡制吃人“礼教”。这是正确的。他对儒家文化的判论是“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已!”(《吴虞文录》之《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吴虞仅称儒教和儒学的“革命”、“转轮”,与今天反儒人士所主张的“打倒儒家”之绝对偏激宗旨有异。可以算是吴氏思想中留有余地的说法。但综观他一生的实际为人,可知吴虞其假名打倒吃人礼教的文字和所谓进步思想,事实上不过是恰值大变革时代巧伪虚文以哗众取宠,借新文化运动图谋个人虚荣。他的为人品行就是万恶“孔家店”吃人礼教的翻版,一点没有新文化的气象。
窃思之,子非鱼兄或鄙弃其人其德,故而不援以为例证,这倒是非常正确的。
二、柳亚子
《柳亚子史料札记》(张明观先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11月1日第1次印刷)记载,柳亚子本名柳弃疾,字安如,别号亚子。柳亚子一生品格,性行乖张、言行不一殆与吴虞相类。更兼浮文无质、热衷名利、毫无自知之明却不知天高地厚、狂妄无忌,除虚矫诗文外,才能不足以济事,德行不足以服众。其人德行,为同时代及至今之文化人士指摘。仅举下列例子为证:
柳亚子热衷政治权位,意至不自量力、虚张声势。1946年,曾托人向蒋介石捎话:谁反对柳亚子当政协委员柳亚子就要报复谁!其热衷名利达到超越文士的文明礼仪而使用流氓恐吓措施的程度。
1949年,毛泽东安排柳氏在益寿堂休养。某次管理员恭敬地请示晚餐食谱,正为政坛名利失意而郁愤不已的柳亚子突然怒吼:“我不吃干菜,给我买鲜黄瓜!”管理员为难道:“鲜黄瓜?那得七月以后……”柳亚子竟随手甩了管理员一个耳光!听说周恩来到颐和园没有去看他,以为毛、周不重视他,气愤地大发牢骚危胁说:“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再不理我,我就跳昆明湖或吊死在益寿堂。”从打门卫、骂哨兵到打管理员,又说要“投湖”、“上吊”,牢骚“一浪高过一浪”气焰嚣张。受到周恩来的当面批评。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特别写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提醒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柳亚子写诗词将自己与毛泽东并称:“一代文豪应属我,千秋历史定称翁”、“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并刻印章自命为斯大林的弟弟、毛泽东的哥哥说:“兄事斯大林,弟畜毛泽东。”借夸耀他人来抬高自己,自居诗皇文圣,狂妄自大。柳氏的狂肆而不自知的认识,可没被毛泽东认同,建国后,柳亚子连出任民革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的机会都没有获得,连在著名学人阶层中保有文人的资格都成了问题,甚至连全国文联领导机构、北平的文代会筹委会的职位也无缘染指,使柳氏颇为郁闷。不能不说,这是他虚有浮文而不务道德人格修养与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造成的。更可笑的是,文革中,深得毛泽东信任的康生,把柳氏所刻印章定性为“反动印章”,勒令销毁,且将柳亚子打为“老牌反革命”,幸好柳亚子早已死去,未受活罪。
柳氏投机政治,不被国共两党看好的,因此政坛失意。而作为读过书、会写文的人,其实际修养,又是怎样的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读后感,读后感范文,读后感大全,作文 -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