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范文常识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正文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0-20 23:39:4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七年级历史教案   阅读:680

概要: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 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一、重农抑商政策 二、农业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黄 工具、技术 耧车(汉武帝时) 作物 麦 三、手工业的兴盛 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四、东西二京的繁荣 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 五、豪强地主田庄 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 (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棗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我们先从经济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标签:七年级历史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北京市第3中学高级教师 朱尔澄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黄。农具:汉武帝时发明耧车。冶铸:西汉时冶铸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纺织:西汉时纺织使用提花机。东西二京的繁荣与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思想教育

  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缔造了西汉的强盛局面和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发展成就,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讲解、读图、讨论的形式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是本课重点。

  学习古代生产史上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是本课难点。

  板书提纲

  一、重农抑商政策

  二、农业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黄

  工具、技术 耧车(汉武帝时)

  作物 麦

  三、手工业的兴盛

  冶铁 煤作燃料(西汉)

  四、东西二京的繁荣

  长安、洛阳的人口、商业繁荣

  五、豪强地主田庄

  豪强地主、田庄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

  (抄写课题)这题目上出现一个词棗两汉?(学生答:西汉和东汉。)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学生答: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棗重农抑商政策(板书)。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接着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重农?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你看107页竖排的汉文帝诏书中的一句话:“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要抑商呢?(学生答:防止农民不种田去做买卖。)说得好,也就是保障农业劳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棗商人“不佐国家之急”棗商人不为国家着想,甚至给国家制造困难。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怎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只说对两汉时期的直接作用棗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农业取得许多新成就(板书)

  先看看水利(板书)。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重要,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患。像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所以称之黄河,是因为它浊流滚滚,黄水滔滔。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看来是随着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浑浊呈黄色了。(挂两汉水利图)汉武帝时,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汉武帝亲临现场,面对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两句:“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表达了他的满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未成大灾。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相对地安流。我们该怎样评价王景?(学生议论)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汉代很重视农田水利,以关中地区为例(挂关中水利图),图中标出的几条渠哪一条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答:郑国渠。)汉武帝时代,在郑国渠上游开了六条小渠,叫六辅渠,能够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图)这一条渠,200里长,叫白渠。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学生答:因为西汉都城长安在关中。)在一首称颂白渠的民谣中说得好:“衣食京师(就是都城),亿万之口。”关中沃野千里,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与这些河渠是分不开的。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发明。汉武帝时,开凿一条河渠必须经过一座山,如沿山脚明挖,怕是会(学生答:塌方。)那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修渠的民工大胆地采用开凿竖井,井下水道相通,这条渠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很像什么?(学生答:隧道。)请你看一下94页倒数第2行,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凡是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挺好?(学生答:用在特别干旱、水容易蒸发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受井渠的影响。总的来说,西汉时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况。

  汉代的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板书)。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的装置,请看94页第1段第1行,西汉的耕犁已装上了犁壁棗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入土起土)联成一体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还能起垅,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帮助才行。你可能会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个带孤度的厚铁片吗,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课文,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约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着看课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图就是,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呢?(学生答:犁在进步。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越来越熟练。)右边那幅图是耧车,是使用畜力的播种机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图是看不出来的。它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同时能播三行。据记载中说,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劳力省了一半多,产量增加五成。汉武帝曾命令各地的县令,还有乡里老农的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这里我插一句话,人们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还是合适的吧。

  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板书)的种植带来了变化。粮食作物在南方还是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种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学生答:面。)当时的面食都叫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水煮而食者为汤饼;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不过当时还没有馒头这个叫法。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那时候吃的蔬菜呢?我们常吃的萝卜、芹菜、韭菜、葱蒜等等,他们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汉代已经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一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不过咱们可以想象当时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温室蔬菜的。我介绍你看一张图:96页上的汉朝饮食加工图。这是在今山东省发现的,画的是一家庖厨,就是厨房,肯定是贵族官僚家的厨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种活计,那么多样吃的,你越仔细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1] [2]  下一页


Tag: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大全教案大全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