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范文常识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毛泽东词两首之一» 正文

毛泽东词两首之一

[05-14 01:26:4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680

概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

毛泽东词两首之一,标签:高一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抽查学生朗读。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   

尽染:写出染之透;  漫江:写出水之盛;  碧透:写出水之清;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 [2]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大全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渐》

》《毛泽东词两首之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