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正文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07-12 16:05:1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68233

概要: ①竹竿与地面垂直. ②竹竿底端、人脚部、旗杆底端在一条直线上. ③人看旗杆顶端的视线恰好过竹竿顶端. 第三步:测量人脚底到竹竿底端的距离. 第四步:测量竹竿的高度. 第五步:计算旗杆的高度.计算方法如下: ①算出人脚底到旗杆底端距离与到竹竿底端距离的倍数n. ②竹竿高度-人身高=h. ③旗杆高度=nh+人身高. 这时教师可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测量过程与测量原理,获得更大的感观理解,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 Ⅲ.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数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3.了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思路. Ⅳ.课后作业 1.观察生活,再找一个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并亲自实践. 2.就实践情况,写一份测量报告. Ⅴ.活动与探究 请你找两个被建筑物隔开的物体,然后想办法测量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说明利用什么数学知识. 过程:通过室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标签: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①竹竿与地面垂直.
    ②竹竿底端、人脚部、旗杆底端在一条直线上.
    ③人看旗杆顶端的视线恰好过竹竿顶端.
    第三步:测量人脚底到竹竿底端的距离.
    第四步:测量竹竿的高度.
    第五步:计算旗杆的高度.计算方法如下:
    ①算出人脚底到旗杆底端距离与到竹竿底端距离的倍数n.
    ②竹竿高度-人身高=h.
    ③旗杆高度=nh+人身高.
    这时教师可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测量过程与测量原理,获得更大的感观理解,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
    Ⅲ.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数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构造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方法.
    3.了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思路.
    Ⅳ.课后作业
    1.观察生活,再找一个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并亲自实践.
    2.就实践情况,写一份测量报告.
    Ⅴ.活动与探究
    请你找两个被建筑物隔开的物体,然后想办法测量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说明利用什么数学知识.
    过程:通过室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结果:主要是利用构造全等三角形来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活动一:数一数哪些是全等形.
    活动二:测量旗杆的高度.
    操作步骤:
    小结: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
    1.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证明△EDC≌△ABC,得到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如图),判定△EDC≌△ABC的理由是(  )
    A.边角边公理       B.角边角公理;  C.边边边公理       D.斜边直角边公理
    答案:B
    1. 如图,有一湖的湖岸在A、B之间呈一段圆弧状,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得.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或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求出A、B间的距离吗?
    2. 
    答案:要测量A、B间的距离,可用如下方法:
    (1)过点B作AB的垂线BF,在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根据"角边角公理"可知△EDC≌△ABC.因此:DE=BA.即测出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如图甲)
    (2)从点B出发沿湖岸画一条射线BF,在BF上截取BC=CD,过点D作DE∥AB,使A、C、E在同一直线上,这时△EDC≌△ABC,则DE=BA.即DE的长就是A、B间的距离.(如图乙).
 


上一页  [1] [2] 


Tag: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轴对称教案1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