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一、秦王嬴政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记载:“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上述材料中记载的“皇帝”称号的形成以及“制”、“诏”、&ldquo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标签: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一、秦王嬴政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记载:“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上述材料中记载的“皇帝”称号的形成以及“制”、“诏”、“朕”的重新定义,标志着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的确立。
灭六国后的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此,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右图的《秦朝政府的组织》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政府通过这种金字塔式的政府组织形式,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手中。
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推恩令实行的背景是地方王国势力强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时有发生对抗中央政权的情况(“合从以逆京师”)。于是采取推恩的办法,把一个较大的王国划分成若干侯国,表面上是“上以德施”,其实质是“分其国,不削而稍弱”,以加强中央集权。
《续通鉴长编》记载赵普的话:“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节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采纳赵普的建议,改变唐末以来地方自重的情况,将地方的政权(削夺其权)、财权(制其钱谷)、兵权(收其精兵),收回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明史》卷72《职官志·序》载:“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帝方自操威柄。”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如下图一到图二的转变),皇帝取得了全国的行政、决策大权。至此,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图一
图二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存有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他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不过遇事请旨耳!”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总辖军国政务的军机处,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只能请旨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君权。
Tag: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