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云雾缭绕的“好望角” “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但最初却称“风暴角”,非洲大陆最西南端的著名岬角。在南非的西南端,北距开普敦48公里,西濒大西洋,北连开普半岛,这是一条细长的岩石岬角,长约4.8公里。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相汇之处,苏伊士运河未开通之前,是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必经之地。 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迪亚士奉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去寻找一条通往“黄金之国”──印度的新航道。当船队驶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会合处的水域时,海面狂风大作,风雨交加。巨浪把船队推到一个无名岬角上,才免遭灭顶之灾。迪亚士将此地名命为“风暴角”。1497年11月,葡萄牙另一探险家达·迦马率领远航队成功地绕过此角驶入印度洋,次年5月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然后满载黄金、丝绸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乃将“风暴角”改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角,带来了美好
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
云雾缭绕的“好望角”
![]()
“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但最初却称“风暴角”,非洲大陆最西南端的著名岬角。在南非的西南端,北距开普敦48公里,西濒大西洋,北连开普半岛,这是一条细长的岩石岬角,长约4.8公里。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相汇之处,苏伊士运河未开通之前,是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必经之地。
1486年,葡萄牙探险家迪亚士奉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去寻找一条通往“黄金之国”──印度的新航道。当船队驶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会合处的水域时,海面狂风大作,风雨交加。巨浪把船队推到一个无名岬角上,才免遭灭顶之灾。迪亚士将此地名命为“风暴角”。1497年11月,葡萄牙另一探险家达·迦马率领远航队成功地绕过此角驶入印度洋,次年5月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然后满载黄金、丝绸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乃将“风暴角”改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角,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自此,好望角航道成为沟通欧亚的唯一海上通道,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即非洲南非共和国南部。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为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一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遭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下面这段文字是经常航行在这段航程中的一位海员对那里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描述:“乌云密蔽,连绵不断,很少见到蓝天和星月,终日西风劲吹,一个个涡旋状云系向东飞驰,海面上奔腾咆哮的巨浪不时与船舷碰撞,发出的阵阵吼声,震撼着每个海员的心灵。”形成这种景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对气流的方向起了重要作用。使西风变得强烈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纬度的温差大。向极地或向赤道航行一天,就会明显感到冷暖的差异,这是由于低纬度的能量在向两极输送中,相当大的部分要消耗在中纬度地区,同时极地冷空气不停地向南侵袭,在这两股冷暖差别较大的气流夹击下,中纬度地带就成了温差较大的地区,冷暖气流不断交汇运动,极易导致风暴频发。
www.88haoxue.com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
体验高考】
(2010·山东卷)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相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 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
解析】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本题类似前面高考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高考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8分。)(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 也可得分。)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3)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了。 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
同步训练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