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重点讲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表现、特点、影响及认识 一、表现 1.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3)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
重点讲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表现、特点、影响及认识
一、表现
1.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3)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军政机密大事需要随时处理“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其主要特点是“简”、“速”、“密”。“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数人;“速”指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密”指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发展到顶峰。
二、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三、影响
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作用: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四、认识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难点分析】
一、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政治:明清的统治者都强化君主专制,如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缓慢发展,说明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根本上标志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3.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这也能说明封建社会的衰落。
4.阶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5.国际关系:虽然成功地打败了沙俄、荷兰、倭寇的入侵,但我国已面临着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挑战,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明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到达顶峰。另外,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经历了由等级君主制到有限君主专制的演变,君主权力受到教权和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以后,西方的主要强国相继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时,中央在巩固统治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皇帝是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者、最高司法者,其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www.88haoxue.com
【
易混知识】
一、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
(1)明朝内阁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2.产生方式不同
(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3.权力大小不同
(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
(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4.性质不同
(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
(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比较[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