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董仲舒的求而止雨 董仲舒曾任过江都相,江都王国在今扬州,南临大江,北近淮河,傍带干沟(古运河),东望于海,颇得水陆鱼盐之利,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其地原为吴王刘濞所有,刘濞曾因之以兴叛乱。易王刘非是景帝之子,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景帝时初封汝南王,吴楚七国乱时,佐军有功,改封江都王。其人有才气,好勇力,广治宫室,素来骄奢。迁居东南大邦后,又广招四方豪杰,常有非份之想。作为一个中央派来的诸侯相,董仲舒既要维护中央王朝的利益,又不能开罪于自己的主子,实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但他正心正己,威重自生;又“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当时易壬意高气盛,对董仲舒说:越王勾践依靠文种、泄庸、范蠡之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三子称得上“吴之三仁”。并说:“(齐)桓公决疑于管仲,吾将决疑于君。”齐桓、越王皆春秋二霸,易王之意欲用董仲舒谋取东南霸业。董仲舒出于“《春秋》大一统”之义,委婉对曰:“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伯(霸),为(因)
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与练,标签: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
董仲舒的求而止雨
董仲舒曾任过江都相,江都王国在今扬州,南临大江,北近淮河,傍带干沟(古运河),东望于海,颇得水陆鱼盐之利,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其地原为吴王刘濞所有,刘濞曾因之以兴叛乱。易王刘非是景帝之子,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景帝时初封汝南王,吴楚七国乱时,佐军有功,改封江都王。其人有才气,好勇力,广治宫室,素来骄奢。迁居东南大邦后,又广招四方豪杰,常有非份之想。作为一个中央派来的诸侯相,董仲舒既要维护中央王朝的利益,又不能开罪于自己的主子,实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但他正心正己,威重自生;又“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当时易壬意高气盛,对董仲舒说:越王勾践依靠文种、泄庸、范蠡之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三子称得上“吴之三仁”。并说:“(齐)桓公决疑于管仲,吾将决疑于君。”齐桓、越王皆春秋二霸,易王之意欲用董仲舒谋取东南霸业。董仲舒出于“《春秋》大一统”之义,委婉对曰:“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伯(霸),为(因)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提倡仁义,反对诈力,暗示其霸不可称、中央不可违。
董仲舒时刻以“兼善天下”为己任,在江都兴礼乐,致教化,调阴阳,利元元,所作所为,一任皆以利民安邦为本,江都称治,是武帝初年屈指可数的几个以教化治世而又颇有成就的二千石之一。《汉书·循吏传》称:“孝武之初,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能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由于时远事吵,董仲舒在江都的治迹已不可详考,现在记载较多的是祈雨止雨之事。史汉都说:“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交感、运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与此相反)。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王充亦说:“董仲舒表《春秋》之义,稽合于律,无乖异者。”意即:考察《春秋》经上所记灾异现象,推导阴阳交感运行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求而止雨。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就曾揭示:孔子作《春秋》,“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凡是《春秋》所讥刺的,必然有灾害现象出现:凡是《春秋》所痛恶的,也必然有怪异现象出现。他说:“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人事的极好和极坏,都可以感动天地,引起天变。可见天灾实起源于人祸,人事有失,就导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就引起风雨失节。反之,如果人事得当,自觉地调节阴阳,那就必然风调雨顺了。基于这样的认识,董仲舒于是制定了一套求而止雨的方法和仪轨。他说:天大旱,是由于阳气太重,求而必须损阴益阳:“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其藏而匿,女子欲其和而乐”;多雨,是由于阴气太盛,止而应当移阴而壮阳:“凡止雨之大体,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而乐”。此外还讲究同类相感:求雨以水日,止而以土曰:并造土龙,设土坛,穿青衣,舞童子,斋告祷祝,其行近巫,怪力乱神,为孔子所耻言。
【
同步训练】
1.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www.88haoxue.com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 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天子有警示、劝戒和约束作用的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春秋大一统”
C.“仁政” D.“三纲五常”
4.假如你是西汉中期的一位学生,想去长安投考太学,那么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包括
①《诗经》 ②《春秋》 ③《道德经》 ④《礼记》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请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6.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应该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7.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8.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争
C. 社会环境的变 D.其他学说的衰落
9.在下列汉武帝采取的治国措施中,对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未起到直接作用的是
A.举贤良对策 B.重用文学儒者
C.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D.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10.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1.阅读下列材料: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