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教学设计生物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教学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 正文

《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

[10-21 00:10: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阅读:68300

概要: 联系实际,首尾呼应:过期的面包还能吃吗?面包中的细菌中细菌每天新增的数量相同吗? 资料一: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某岛屿上后,1937-1942年期间种群的增长曲线; 资料二:10棵水葫芦8个月内就能增至60万棵的增长曲线; 资料三: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情况的曲线图。 学生板示模型建构。 与课堂引入遥相呼应,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生物学含义,感受建构模型的意义,同时为后面学生自主建构S型曲线和生物学含义的分析做铺垫。 建构“S”型曲线并解释含义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每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标签:高二生物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联系实际,首尾呼应:过期的面包还能吃吗?面包中的细菌中细菌每天新增的数量相同吗? 资料一: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某岛屿上后,1937-1942年期间种群的增长曲线;  资料二:10棵水葫芦8个月内就能增至60万棵的增长曲线;  资料三: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情况的曲线图。  学生板示模型建构。 与课堂引入遥相呼应,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曲线的生物学含义,感受建构模型的意义,同时为后面学生自主建构S型曲线和生物学含义的分析做铺垫。 建构“S”型曲线并解释含义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每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精彩片段照片及实验数据。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讨论问题(幻灯片上打出讨论题)。    全班交流 讨论并交流:1.请各组同学明确分工,提高效率,将本组的实验结果绘制成曲线图,进行比较,总结曲线图的共同规律。  2.分段研究曲线图,从外因及内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两方面做出合理的解释。  3.曲线为什么会出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它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你能证明吗?  变换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着的角色。     拓展延伸总结反馈   问题思考,巩固提升   思考: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针对种群数量的变化,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吗?   布置自学等作业,自选完成。 巩固与提升:  1.曲线斜率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变化规律呢?  2. S型增长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时,增长速率最大。  3.请构建时间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数学模型。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种群数量除了增长,还有别的情况吗?如何保护濒危物种? 通过分层次的巩固提升练习,突出重点,加深记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次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地完成作业,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使作业的完成不流于形式。


www.88haoxue.com

  十、板书设计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方法:   理想条件下:   Nn=N0   二、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    Nt=N0λ     三、有限条件下      十一、教学反思   1.对实验的改进。课本中关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实验要求历时一周,时间长,学生观察不便,教学中师生对本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在营养液的配置、菌种的使用、以及它们所添加的量上均做了改动,现实验在一天时间内即可完成。引导学生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对教师实验素养也是一个提高。实验改进方案如下:   实验步骤:   (1)灭菌。将试管、烧杯等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处理。   (2)配置培养液。分别配置10/1000、20/1000、40/1000的培养基,以10/1000为例,每10 g的葡萄糖配1000ml的无菌水。设置浓度梯度,每梯度设等量4份,共12份。   (3)接种:分别将0.05g酵母细胞接种到具有浓度梯度的12份等体积的培养基溶液中,接种时应在酒精灯附近接种。   (4)分装:在12支相同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的酵母细胞培养液,并贴上标签。   (5)封装:在试管口塞棉花封口,放入恒温箱(280C)培养。   (6)观察:每隔一小时,取出一组A、B、C试管,取适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用显微镜观察,计数,记录。   实验结果:  

酵母细胞培养增殖实验(数量单位:*106个) 试管序号 时间 A(10/1000) B(20/1000) C(40/1000) 1 0小时 7 7 7 2 1小时 15 25 30 3 2小时 30 45 57 4 3小时 64 88 72 5 4小时 45 52 6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生物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生物教学设计 -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