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讨论题:伽利略的两次实验是怎么做的?两次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实验的结果如何呢?哪一句,指名读。 课件显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a、朗读指导:“总是”重读,说明多次做的结果。 b、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说一说。 “因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所以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前半句是伽利略动手试验情况,后半句是伽利略的推论)。 c、还能不能把后半句提到前面,也用上“因为……所以……”呢? “因为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所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前半句是道理、原因,后半句是导致的必然结果)。 (2)既然那么多次试验都证明了,伽利略为什么还要公开试验? (人们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伽利略想亮出事实,公开纠错,破除迷信)。 a、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人们真是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 b、指名读: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 (很多人:说明人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六,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1)实验的结果如何呢?哪一句,指名读。
课件显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a、朗读指导:“总是”重读,说明多次做的结果。
b、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说一说。
“因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所以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前半句是伽利略动手试验情况,后半句是伽利略的推论)。
c、还能不能把后半句提到前面,也用上“因为……所以……”呢?
“因为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所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前半句是道理、原因,后半句是导致的必然结果)。
(2)既然那么多次试验都证明了,伽利略为什么还要公开试验?
(人们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伽利略想亮出事实,公开纠错,破除迷信)。
a、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人们真是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
b、指名读: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太信奉亚里士多德了?
(很多人:说明人们非常关注,人们认为谁会是胜利者呢?)
c、谁愿意来读“有的说…有的说…”,要读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3)结果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也想一起去看看试验的结果。
a、指名读:看你能不能把我们大家带进那几百年前的试验现场?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结果如何?人们的反应怎么样?
b、指名答:结果如何?
人们的反应怎么样?为什么会惊讶的呼喊呢?因为人们——
原以为两个铁球 ,但看到的却是 ;原以为胜利者是 ,但事实证明却是 ;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 ,现在无情的事实却说明 。
c、同学们,假如你真的在现场,你曾经也十分信奉亚里士多德,甚至那句“胆大妄为”、“丢尽了脸”就是你说的,这时,在事实面前,你会怎么样?怎么想,怎么做?(创设情境,表演伽利略从斜塔上走来了……大家翘着大拇指、纷纷赞美:“你是多么年轻的数学教授,看来,知识与年龄、地位没关系。”“我都说了些什么呀,对不起,年轻人!”“我们真是太盲目了,亚里士多德这么说,我们想都没想就相信了他!”“你真勇敢,敢向权威挑战,好样的,我佩服你!”……)
d、看样子,大家都从中受到了启示,事实上,当时的人们也受到了启示。
出示课件:1、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2、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A)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B)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不迷信权威。
3、小结:
(1)我们从小不但要刻苦学习,积累知识,还要勇于创新,独立思考,为将来的成就打下基础。17世纪的伽利略能有这么大的科学成就,我们21世纪宽松环境下的小朋友长大后更能作出成绩!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两个物体会同时着地吗?比个木球,或一个毛线球?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实验去探索,去分析去能不是一下子就能解答的,也许需要大家学习了初、高中的物理知识以后才能弄懂。
板书: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