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这是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我常常有山穷水尽的困惑,又时时有柳暗花明的欣喜。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考虑。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意图,关注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等。而在所有的教学目标中,我觉得最难准确定位的就是人文目标。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健康人格;2.高创造力;3.主体意识;4.求实求真;5.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6.个性和谐;7.乐观开放;8.热爱生活。以此为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文化底蕴;3.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其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经过深入研读,本课教学的人文目标在我心中有了明确的定位: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
成功教学的三重境界《少年王勃》教学感言,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这是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我常常有山穷水尽的困惑,又时时有柳暗花明的欣喜。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考虑。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意图,关注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等。而在所有的教学目标中,我觉得最难准确定位的就是人文目标。
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健康人格;2.高创造力;3.主体意识;4.求实求真;5.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6.个性和谐;7.乐观开放;8.热爱生活。以此为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文化底蕴;3.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其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经过深入研读,本课教学的人文目标在我心中有了明确的定位: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整体感知”、“具体入手”。“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整体性,不是不要重点,恰恰相反,短短的40分钟一堂课,也只允许一两个重点,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必须删繁就简、削枝强干。关键在于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要服从于教学的整体目标。
为了落实本课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学会本课生字及只识不写的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起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是:课文是怎样写出王勃“奇才”的?沿着这一线路把本课的整体目标分解到以下几个环节中完成:
一预习检查,初读到位。
二品词析句,感悟“奇才”。
⑴抓住“奇才”,总领全文。
⑵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奇才”。
⑶品读名句,欣赏景美。
三回环整合,拓展延伸。
以上环节,充分利用文包诗的文本特点,以文本解读名句,以“名句”感受“名人”,以“奇才”感悟人文内涵,环环相扣,悟文习语。
三、灯火阑珊始见真
1.跳出来的导语。
白天想,夜晚思,课的开头一句怎么讲?这如文章的开头、作曲的定调一样重要。我反复思考,教材中滕王阁的美丽夜景照片让我眼前一亮,观图吟句,拓开视野。在导入新课时,我有了这样的导语: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北宋名臣范仲淹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楼因赋出名,赋因楼而不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中最为闪光的一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就是讲王勃是如何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
这样的导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导学生站到一定的高度,渗透这样一种文化:楼因赋出名,赋因楼而不朽。
2.淌出来的诗情。
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简单的道德说教,而应首先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走进文章,潜心咏涵语境、语意。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滕王阁“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景象,感受、品读名句,欣赏美景,激活画面;顺应学生情感脉搏的跳动,激励学生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感受迷人的情景,构思表达美丽的画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地联系着。”课堂上,孩子们调动各自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用“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红艳艳、金灿灿、蓝晶晶、紫盈盈、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等多种色彩与“齐飞、共舞、赛跑、飘动、追赶”多种形态,孕育心中的花朵,吟出各具个性“晚霞真美”的鲜活诗句。
3.悟出来的人品。
课文开头一句“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探望父亲。”这看似平常的叙事,孩子们自主会读品味,于字里行间萌生出对这位千古奇才少年的殷殷关切之情:“父亲在哪里?远方有多远?怎样去探望?”这是孩子们独有的感触与追问。在质疑、自读、涵咏中体悟到这源远流长的父子深情。
回环阅读是学生自由、自主与文本对话,思维相互碰撞,渐进渐悟的进程。捕捉契机引发稍纵即逝的火花,洞观文字背后的内容是阅读教学最佳境界的追求。“王勃‘胸有成竹’为什么还说‘让我来试试吧’?”这是字面与字面的撞击,三次回环读捂,引入灯火阑珊真容。第一,“让我来”缘何说起,回读前文感悟“在座的谁也不敢答应”的牛犊之情;第二,“试试吧”品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下文感悟人物底气;第三,涵咏吟味“让我来试试吧!”语言、语气、语感中感受奇才少年胆识、才气、尊长的英姿品貌。
4.引出来的欲求。
孩子们诵读名句感到意犹未尽,问道:“《滕王阁序》什么样,能给我们看一下吗?”我说:“老师手上没有,肚里有,能听我背诵一下吗?”孩子们虽不懂文意,但从音韵中引发了兴味,心中有了对文章浓烈的喜爱之情,对王勃的才学更增添了钦佩之意。应孩子们的请求,我当堂补充《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带领他们诵读。这既符合三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又满足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