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这节课在教学方式上已经无懈可击。比如,指名学生朗读前应该可以先安排同桌交流,这可以确保反馈的面;在朗读指导后,可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练一练,否则受到指导的只是被指名的学生,其余学生听到了,但没有“做”,就很难提高朗读能力;朗读第三自然段,教师不要先示范、指导,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先练一练,再让小组合作练一练,并鼓励有创意的展示,然后反馈指导,指导后再练一练。这是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而文本内容又不难理解,对赶海又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这样处理教学也许不如原先顺畅,但学生的潜能、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会被激发,还有诸如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等的学习过程会给学生留下宝贵的学习经验。而这些也许正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要素。课毕。韩老师进行了说课,她强调了两点,一是阅读课要朗读,二是要感受文本中典型的语言形式,并指导学生积累内化、模仿迁移。至此,韩老师向我们传递的似乎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她所努力的都是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以及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韩老师没有提及,也许因为她认
坚守学科立场,改善教学方式:听韩春梅《赶海》思考,标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这节课在教学方式上已经无懈可击。比如,指名学生朗读前应该可以先安排同桌交流,这可以确保反馈的面;在朗读指导后,可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练一练,否则受到指导的只是被指名的学生,其余学生听到了,但没有“做”,就很难提高朗读能力;朗读第三自然段,教师不要先示范、指导,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先练一练,再让小组合作练一练,并鼓励有创意的展示,然后反馈指导,指导后再练一练。这是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而文本内容又不难理解,对赶海又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这样处理教学也许不如原先顺畅,但学生的潜能、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会被激发,还有诸如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等的学习过程会给学生留下宝贵的学习经验。而这些也许正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要素。
课毕。
韩老师进行了说课,她强调了两点,一是阅读课要朗读,二是要感受文本中典型的语言形式,并指导学生积累内化、模仿迁移。
至此,韩老师向我们传递的似乎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她所努力的都是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以及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韩老师没有提及,也许因为她认为没有必要,也许因为她没有特别关注……
这,引发我们思考。
1.理想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语文生活课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核心。“学程导航”的推进要强调学科性。
2.“以学为中心”的物化形态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实质,要看教学是否真正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目的展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被充分激发。“学程导航”的推进要强调“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这两个铁律。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接收、示范模仿等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程导航”的推进要凸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独特价值,但同时要认识到这并非唯一,要强调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4.强调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强调“学程导航”的基本教学模块,强调各个教学模块的操作要领,而不是强调六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
(1)目标导向、任务(情境)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6个教学模块典型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以学定教”的过程,这是为了表述的需要,示例的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有些模块可以省略,如“合作探究”;有些模块的顺序可以调整,如在预习后,先“展示导学”;有些相邻的模块可以合并,如“展示导学”和“检测反思”合并为在“展示导学”中“反思”。
(2)通常情况下,一节语文课有若干个学习目标,因此,一节语文课也往往由若干个类似的教学过程组成。
(3)每节课中,“自主学习”必须充分体现。“合作探究”根据需要而定,若任务简单,凭自主学习能完成的则不需要“合作探究”。
(4)“学程导航”教学范式解决的是“怎么教学”的问题,能够改善教学关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习力”。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把握不准“教学什么”的现象并不会因为教学方式的改进而减少。实践证明,“教学什么”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研究“怎么教学”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准确把握年级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提高把文本变为教材的加工能力。
5.在我市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建设过程中,要博采众长,但一定要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始终记住我们出发的目的:改进教学,提高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天使。
6.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路径是: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增强实践智慧。
上一篇:《赶海》课堂反思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