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与思考» 正文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与思考

[02-25 12:40:4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94

概要:《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与思考 徐金贵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这是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名作,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于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王教授纳入了定篇的范畴,认为在教学中“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朱自清先生也在《经典常谈》中说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重视了作品的理解与积累,而对作品的欣赏、体味则显得很不够。我在教学《游园不值》的时候,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回到文学的怀抱,尝试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并进行教学。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朗诵诗歌,做到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2. 通过意象体悟、抓中心字、情境设想、比较等方法理解鉴赏诗歌。3. 掌握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美美地说说。4. 背诵、默写诗歌。【设计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熟知经典,了解和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与思考,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与思考


  徐金贵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这是北宋著名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名作,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于这一类的经典文学作品,王教授纳入了定篇的范畴,认为在教学中“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朱自清先生也在《经典常谈》中说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重视了作品的理解与积累,而对作品的欣赏、体味则显得很不够。我在教学《游园不值》的时候,在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回到文学的怀抱,尝试建构诗歌鉴赏的知识,并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朗诵诗歌,做到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

2.        通过意象体悟、抓中心字、情境设想、比较等方法理解鉴赏诗歌。

3.        掌握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美美地说说。

4.        背诵、默写诗歌。

【设计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朗诵诗歌是欣赏诗歌的基本途径,但我们对孩子们要求往往过于笼统,所以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根据诗歌的特点和我对古诗朗诵的理解,提出了“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的层次要求。诗歌内容与表达的鉴赏也是有其独特的要求的,因为前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教学,所以这节课我想着重引导孩子通过“意象”“情境”这两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来进行深入体验,同时根据这首诗的特点,通过“抓中心字”“比较”的鉴赏方法,进一步领会。】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1.孩子们,学过这首诗吗?谁来读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知道是谁写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另外一首传颂千古的诗,题目是(齐读)——《游园不值》。

板块二:诵读诗歌

1.    大家都知道,诗歌特别好读,读来朗朗上口,古人把写诗就叫做吟诗。所以,今天我们就从诗歌的朗诵学习开始。朗诵诗歌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课前大家已经做了认真的预习,谁先来读读这首诗?

2.    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曾做过研究,诗歌与音乐、舞蹈原来是同时进行的,人们活动时一边唱诗,一边舞蹈。后来诗歌虽然分化出来了了,但古人作诗的时候仍旧像音乐、舞蹈一样非常注重节律。所以我们朗诵诗歌也要读出节律,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    大家自由练习。

练得怎么样?谁来展示展示?

4.    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讲究诗句的停顿,像每行7字的诗句,一般在第二、四、七字上停顿。我国古人诵读诗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把一二声读的比较长,三四声读得比较短。比如“印苍苔”,“印”第四声要读得短,“苍苔”分别是第一声、第二声,要稍微延长一点,读成“印苍—苔—”。那“久不开”“关不住”“出墙来”怎么读?想听听古人怎么吟诗的吗?老师来学学好不好?

5.    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像古人那样吟诵,当有些地方按照古人的方法处理以后,表达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关不住”将“关”拉长,“不住”急促而止,“出墙来”一字一字高腔拉长,韵味无穷。大家自己再自由揣摩、诵读,小组内大家交流交流。

6.    刚才啊,我们还仅仅从形式上研究了这首诗,诵读的最高境界是从诵读声中听出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情感,我把它叫做“音义共生”。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得认真品读诗歌。

【设计思考:我认为古诗的朗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读正确,声音洪亮,我把它概括成“字正腔圆”;第二个层次是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我把它概括成“节律和谐”;第三个层次是人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蕴里,表情、动作、声音的高低起伏等与诗歌意蕴同步共生,我把它概括为“音义共生”。第一层次着重在预习中解决,第三层次还要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体会,这部分着重练习第二个层次。孩子们平时在朗读诗歌中,对于停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平仄读法根本不懂。我认为,古人是按照平仄规律吟诗的,我们可以把诗歌吟诵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可以在朗读中借鉴一些东西,如“关不住”“出墙来”的吟诵办法,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回到古人的状态。】

板块三:品读诗歌

1.品读诗歌首先是品词,品出每个词的滋味。我们先仔细看一看,这首诗都写了几样东西?(屐齿  柴扉  苍苔  红杏)其中那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它们分别带来了怎样的春天?

A 对比出示苍苔与红杏的图片,学生自由交流苍苔与红杏带给我们的感觉,在孩子自由体会的基础上,揭示:古诗中一般用“苍苔”代表一种自然淡雅与幽静。如白居易的《石上苔》中“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一般用“红杏”代表烂漫的春色。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B 孩子们,古人常用某种东西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这景物就叫“意象”,比如“红杏”、苍苔”,我们学诗的时候抓住这些景物,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蕴。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屐齿”和“柴扉”,请看两段资料:(自由默读)

①屐:木底的鞋子。齿:鞋子底下的前后跟。历史上传说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发明过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日“谢公屐”。后来很多诗文都借“屐”表达“休闲旅游”李白就曾写过:“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在,清澈的溪水绿波荡漾,上面有猿猴在啼唤。我脚蹬着谢公屐,爬在青山上,就像是登上了青云所做的梯子。)

[1] [2]  下一页


Tag: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设计与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