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正文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12-05 04:48:2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06

概要:(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中,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中,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于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话“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个人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联系文化背景,引入不同版本。

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所以《牛郎织女》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本身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自然衍生出众多的版本。通过对《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比较,重点以人物描写为突破口——“比牛郎”中,发现其他版本牛郎“偷织女衣服”的行为显得鲁莽冒失,于是就体会出课文里“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的含蓄内敛;“比织女”中,发现其他版本织女的大胆开放,对比课文中的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时,仅仅说了一句话“快去找爸爸”,从中体会织女的坚贞和对于牛郎的信任,应了戴复古的话“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民间故事尽管包含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但终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朴素平实的文风应当贯穿始终。

     如果说用《牛郎织女》这个例子至少可以教以上内容,那么哪些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个人以为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是不是语文的,二是不是学生需要的。是不是语文的?当然关于语文应当怎样、学生需要什么,理解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变,民间爱情故事的价值取向与主题指向不会变,那就是引导追求自由,促进生长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牛郎织女》教学所依据的“洁净灵魂”。

                  二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对我们的怎么教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积极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启示我们,教学就是一个引导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应锻造“积极”、“丰富”、“自主”的语文课堂品质。

1、“写了什么”——引导自主建构方法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对于教材文本,还是补充材料。只要涉及到阅读,那么就有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方法的由教到不教,突出体现在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借助人物关系,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等诸方面。

课堂围绕“写了什么”展开,抓住构成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展开,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人物,找到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这些故事当中的人物。然后,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牛郎为中心,通过读的方式,讨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对人物进行了归类。最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图,借助这样的网络图,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运用以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概括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的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后,在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汇报阅读报告单时,就开始尝试并巩固运用这样的方法,对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进行比较。首先是对人物——男女主人公,以及爱情行进中的阻碍者、牵线者进行归类比较。制作分类表格标示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对比。然后比较故事的结构特点,最后由人物结构的脉络,概括出其他三大爱情故事的梗概。

从这两次概括中,老师引领学生充分体悟到由“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用事情来填充“骨架”的概括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的能力,从而可能实现叶老所谓的“不教”。

2、“怎么写的”——引导自主建构知识

面对民间故事的教材文本,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把故事真正当作故事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都当课文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运用故事要素进行文学创编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为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做准备,以期将故事描写得引人入胜。于是,在“怎么写这个故事”这一环节,重点研习故事表现手法,通过聊,使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并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以“悬念”为例。学生阅读文本后,已经初步体会出悬念的妙处,“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好奇,然后就想急于读下去,知道结果。”需要的仅是老师的些许点拨,引出“悬念”这个重要元素。让学生知道,是悬念吸引着听众一路前行,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渲染一种神秘的氛围。有了悬念,故事自然会精彩几分。教学时,不一定要让学生准确说出要素名称,教师告诉即可,重要的是通过读,体会悬念对读者的吸引作用,并将读带来的感受迁移到对其他悬念的理解当中去。

比如对于第一处悬念“是谁在叫他呢”,通过读,把听众的想象拉到了远方,让人立刻引起遐想,“身边没有其他人,究竟是谁呢?”此时利用带学生走入情境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以接读形式体会这句话中的玄妙所在。另一处悬念“这姑娘是谁呢”,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评书,来帮助学生体会悬念的讲法:“‘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于是才知道原来此人叫——武松。”这样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体会出悬念在讲述时“故弄玄虚”的要领所在。

在对下一处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进行理解时,学生们在理解前两个悬念的基础上,不仅谈得绘声绘色,还灵活使用标点符号,将这句话分解成了“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读得活灵活现、意味深长,可见学生已将文章中“悬念”变成了自己心中体会的悬念。

当然,民间故事中涉及的语文知识很多,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一了解俱全,重要的是使之成为一个引子——引发开去,让学生在后面的改编乃至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中,亲身体会运用这些语文知识的妙处。事实证明,在他们作品中,已经不自觉地用上了这些元素。这里,无外乎印证了叶老的另一句话“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为什么写”——引导自主建构主题

        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的知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方法与知识来体会情感,获得对具有生命意义的“主题”的建构,这也即我们所提出的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然而,这样的“主题”建构不能靠教师的生拉硬拽,“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经由教师的启发,由“师渡”转为“自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