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注重“预设” 追求“生成”——《姥姥的剪纸》评课» 正文

注重“预设” 追求“生成”——《姥姥的剪纸》评课

[10-21 00:57:1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02

概要:注重“预设” 追求“生成”——《姥姥的剪纸》评课 听钥影清风的《姥姥的剪纸》,主要有以下收获:一、教学课件赏心悦目。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剪纸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有了直观的感受,增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没有机会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虽然他们也找到了“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等语句,想到了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等词语来概括姥姥的剪纸作品的特点,但总觉得有些隔膜,体会得不够真切,朗读也就不够动情。毕竟学生对剪纸这门艺术的了解与感受不多,网络资源又那么丰富、便捷,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能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何乐不为呢?二、词语教学灵活扎实。教师精心选择了两组词语,一组是形容剪纸的声音的,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词语初步领略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这里,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非常巧妙,如“悦耳至极”的“悦”字,是说姥姥剪纸的声音“钻到作者的心里了”。此外,教师对字音、字义的指导都非常恰当、及时。如“清清爽爽”的“爽”意为“

注重“预设” 追求“生成”——《姥姥的剪纸》评课,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注重“预设” 追求“生成”——《姥姥的剪纸》评课

 

听钥影清风的《姥姥的剪纸》,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教学课件赏心悦目。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剪纸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有了直观的感受,增添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没有机会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虽然他们也找到了“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等语句,想到了用“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等词语来概括姥姥的剪纸作品的特点,但总觉得有些隔膜,体会得不够真切,朗读也就不够动情。毕竟学生对剪纸这门艺术的了解与感受不多,网络资源又那么丰富、便捷,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能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何乐不为呢?

二、词语教学灵活扎实。教师精心选择了两组词语,一组是形容剪纸的声音的,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词语初步领略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这里,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非常巧妙,如“悦耳至极”的“悦”字,是说姥姥剪纸的声音“钻到作者的心里了”。此外,教师对字音、字义的指导都非常恰当、及时。如“清清爽爽”的“爽”意为“明亮、明朗”,不进行指导的话,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词语教学是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的,但是教师精心设计,可谓“匠心独运”,让本来非常机械、刻板的教学环节充满生气。再如,教师把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的感知结合起来,这样词语就拥有了生存的土壤,就获得了生命。

三、教学主线清晰明朗。紧紧抓住“姥姥的剪纸使我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展开教学。学生的读书、感悟、表达的训练都围绕这条主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里,教师从课文的中心句出发,辐射课文的开头三个自然段,抓住“无论”、“有声有色”、“都”、“神”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悟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以及姥姥的剪纸对我的深远影响。

总体而言,这堂课钥影清风花费了不少心思,也有不少创意与亮点。最可贵的是她的教研热情。本来计划中这堂课是轮到我来上的,但由于下星期的“区域共同体”活动要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所以这一课就放弃了。就在前一天,钥影清风大概在备课的时候被“姥姥的剪纸”感动了,所以就主动地为我们上了这堂课。这样的一种热情表达的是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就冲着她的这份热情,我也该静下心来,给她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也好。

一、强化目标意识,关注基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制定恰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本课三条教学目标总体来说是比较明确合理的,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字词,课堂中出示的“词串”包含了教材中大部分的“一类字”与“二类字”,但也有遗漏。这些被遗忘的生字,学生是否掌握,不得而知,尤其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再如“朗读课文”,课堂上也有学生练习朗读的环节,但是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也缺少检测,学生读书目标的达成度可能就会打折扣。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科特点的清晰认识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会胸有成竹。

二、着眼整体把握,避免“零碎”。语文教学是很容易走进“零打碎敲”的胡同的,因为一篇课文中可以挖掘的“训练点”实在太多,而教师要合理的选择又实在很难。(说到这一点,它与“教学目标”也是紧密相关的。)本堂课中对“有声有色”这个词语的处理,我感觉就太“零碎”。“有声有色”应是一个整体吧,一定要学生说“声”指什么,“色”指什么,我觉得没这个必要。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应该联系整篇文章的内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是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让我的心境与梦境变得有声有色?学生的发言是从“姥姥的剪纸”给作者的整体感受出发的。(无非就是:姥姥的剪纸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欢乐,作者只要一想起姥姥的剪纸,就会感到幸福,感到温暖,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力量。)如果说“声”指姥姥剪纸的“悦耳至极”的声音,那么“色”就该指剪纸作品的鲜艳的色彩,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色”解释为“姥姥给我剪‘喜鹊登枝’,给我剪‘牛驮小兔’,给左邻右舍剪窗花……)”,我看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仔细推敲一下,也有点不合逻辑,因为姥姥剪纸的“声”是融合于剪纸画面之中的。)这样“细致的解读”也似乎有玩文字游戏的嫌疑。

三、注重学程预设,追求“生成”。课堂教学是离不开“预设”的,但是更值得追寻的是“生成”。因为“生成”意谓着收获与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给学生留下“生成”的空间。

首先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调动学生,才能发展学生,这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教师必须确立的基本的教学理念。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任重道远”。“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行走轨迹。在教学第一节时,教师这样提问:第一节中一个“都”字吸引了老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个“都”当然值得琢磨,问题是为什么这个“都”字成了思考的出发点,我想学生是会感到突兀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不妨可以这样设问: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从哪些词语、句子、段落可以感受到姥姥剪纸的这个特点?这个“都”字也许太平常了,教师也许怕学生找不到,所以就直接“告知”了,其实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不信任和主体地位的剥夺。当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一节中,我相信会有很多学生(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会发现这个“都”字,而“主动发现”与“被动接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我以为“主动发现”就是一种“生成”。

其次,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1~3小节时,教师对“有声有色”这个词语“紧抓不放”,主要通过人们的“啧啧赞叹”体会姥姥的剪纸的“神”。其实表现姥姥剪纸的“神”有很多词句,教学中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如“无所不能”、“啧啧赞叹”、“深入人心”、“身心入境”、“形象生动”、“无可挑剔”等。概括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可以用很多词汇来表达:巧夺天工、炉火纯青、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这些词语都可以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姥姥的剪纸为何如此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的姥姥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活起来。

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还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与机会。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甚至把教师都难住,这该是多么理想的教学境界啊!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问题其实比答案更重要。

絮絮叨叨,不一定准确,仅仅是一家之言。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而每一堂课都是新的开始。好在我们教室的大门已经敞开,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注重“预设” 追求“生成”——《姥姥的剪纸》评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