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潜心感悟《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点评» 正文

潜心感悟《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点评

[10-21 00:53: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99

概要: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2、读懂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说呢?3、出示朱熹《春日》,指导诵读春 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5、 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观书 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有感 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点 评:《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的十一册了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教学本课,赵三军老师跨越时空的距离,通过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教师、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

潜心感悟《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点评,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五、拓展延伸,激发诗趣

1、媒体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读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以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

2、读懂了《观书有感》,又读了诗人的介绍,有什么话想对诗人说呢?

3、出示朱熹《春日》,指导诵读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              小结延伸:朱熹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板书设计:

观书     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源头活水

有感     我的心智:聪明敏锐←不断读书

点    评: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的十一册了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告诉我们正像活水把池塘变得清澈明净那样,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而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教学本课,赵三军老师跨越时空的距离,通过走近诗人→感受诗篇→品味诗境→感悟诗情→激发诗趣,在教师、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建构了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谐课堂。

一、    学习目标上突出了一个“简”字

简明、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本节课的教学,赵三军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透的,文本的把握是准的。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单、清晰地学习目标,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课堂教学生动和谐,目标落实扎实有效。

二、    教学设计上实现一个“新”字

教学过程中,老师打破了原来古诗学习先理解后积累的方法,而是在先积淀的基础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课开始,先指导学生诵读,然后理解诗句、体味诗情,求变求异。全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通顺;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指名读、齐读、范读、闭目赏读,不拘形式,学生多读而不厌,充分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新课前的情景导入,教师巧用插图,拉近了学生与诗人、文本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文本、诗人、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    教学方法上彰显一个“活”字

赵三军老师的课堂是厚重的,处处充满着语文味。同时也是诙谐的、幽默的,实施透露出一种灵性。教师语言凝练,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得益彰,或灵动、或抒情、或感叹、或鼓励,运用自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意境,。正是这种灵气,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例如老师在引导理解诗中“鉴”字时,教师设计“如果是‘剑’字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教师巧借同音字,诙谐中引入思考;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时,教师随口而出“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垃圾在徘徊。问渠哪的脏如许?为有别人乱扔来。”并巧借诗题把“观书有感”改为“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去探索、辩论,教学的难点在辩论中轻松突破。教学过程中,处处伴随着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学生既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四、    教学过程中注重一个“实”字

语文课宜务本、求实,教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注重实在、实效。纵观赵三军老师的课堂,无论是识字、写字的指导,还是诵读感悟,都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诗人对话。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学中,老师三次提及到诗人:一次在新课开始,学生根据积累简单介绍;一次在课中,结合观图明理;一次在课堂结尾,出示了朱熹生平。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次比一次清晰,学生既读懂了诗作,又读懂了诗人。课的拓展有度,由《观书有感》走向《春日》,由课内走向课外,很好的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

五、    教学效果上体现一个“真”字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寓教于乐,寓情与理,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读中悟、悟中读,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中获得知能,真实有效,使语文课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朱熹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给我们诸多启示,他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也告诉了我们,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教学这首诗时,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51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潜心感悟《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点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