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室很安静,学生专注地看着我。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绝好契机,于是我接着说:“就如文中的这段文字,有的同学觉得它很平常,但它却深深的打动了老师,我想为大家读一读,好吗?”“好!”我打开了事先准备好的配乐,那是来自神秘园的adagio,幽雅、伤感的旋律很适合这段文字,旋律响起,“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朗读时我尽量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又在“蹒跚”,“慢慢”,“探”,“可是”,“缩”等字上稍稍加重了语气,读到父亲爬月台的那一段时,我的声音已经哽咽了。读完之后,音乐还在回旋,学生的表情显然比刚才要凝重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一段文字,用你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从平实的文字中去体会父亲的爱。”片刻之后,卢李霞举起了手:“我觉得‘蹒跚’这个词很感人,它写出了父亲给我去买橘子时走路的姿势,父亲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但他还是去给我买橘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卢李霞同学从一个‘蹒跚’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爱,可见只要我们用心走入文字,再平实的文字照样能够表达深情,打动人心。
别让真情拐了弯——当《背影》遭遇冷落时,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教室很安静,学生专注地看着我。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绝好契机,于是我接着说:“就如文中的这段文字,有的同学觉得它很平常,但它却深深的打动了老师,我想为大家读一读,好吗?”“好!”我打开了事先准备好的配乐,那是来自神秘园的adagio,幽雅、伤感的旋律很适合这段文字,旋律响起,“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朗读时我尽量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又在“蹒跚”,“慢慢”,“探”,“可是”,“缩”等字上稍稍加重了语气,读到父亲爬月台的那一段时,我的声音已经哽咽了。读完之后,音乐还在回旋,学生的表情显然比刚才要凝重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一段文字,用你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从平实的文字中去体会父亲的爱。”
片刻之后,卢李霞举起了手:“我觉得‘蹒跚’这个词很感人,它写出了父亲给我去买橘子时走路的姿势,父亲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但他还是去给我买橘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卢李霞同学从一个‘蹒跚’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爱,可见只要我们用心走入文字,再平实的文字照样能够表达深情,打动人心。”我趁热打铁。
又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王丽:“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最打动我。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从‘攀’,‘缩’,‘微倾’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父亲爬月台给我去买橘子很艰难,从这里我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如果把‘攀’换成‘抓’,把‘倾’换成‘侧’,行吗?”
“不行,”王强马上反对,“‘攀’字告诉我们月台无东西可抓,父亲要上去才更显出艰难。‘倾’字可以看出父亲爬月台很费劲,但他很努力。”
“那把‘肥胖’删去行吗?”
“不行!”
“为什么呢?”
陈林男:“父亲‘肥胖’,所以爬月台才更显得艰难,从这里也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还有打动你的地方吗?”
周梦静:“我觉得‘父亲慢慢的探身下去’一句中的‘探’也很能打动人,用‘探’字说明父亲过铁道很小心,很费劲。”
“是啊,所以当作者看到了父亲‘艰难’的背影在‘费劲’过铁道,‘努力’爬月台的瞬间,他被感动了。”边说我边在黑板上板书“艰难的背影”、“努力的背影”八个大字。
转过身我发现孙彦彬竟然也举起了手。
“老师,我觉得两个‘黑布’也挺感人的,父亲戴的是‘黑布小帽’,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我穿的却是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从这里也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听了孙彦彬的发言,我的心里顿时一震,备课的过程中,这个细节倒是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继续启发学生深入文字中体会父爱的好机会。
“孙彦彬同学从父亲的穿着上也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爱,可见他的阅读多么细致、深入。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里两个‘黑布’,能不能换成其他颜色?”
“不能。因为当时作者的祖母去世了,所以要穿黑色。”
“能不能从色彩的角度再来感受一下?”
“黑色很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是啊,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眼前这个‘黑色’的背影给人的感觉是多么沉重啊!”我又在黑板上板书了“沉重的背影”。
“孙彦彬同学刚才觉得这一段文字中没有打动他的字眼,现在他从两个‘黑布’中读出了深沉的父爱,可见,打动人心并不一定需要优美抒情的字眼,平实的文字如果融入了真情实感,有时反而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只要我们只要用心走进作者的文字,照样能够收获动人的情感。下面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一起走进这个艰难、努力、沉重的‘背影’,从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再次去品味感人的父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课堂上再次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平淡却又蕴满深情。
【案例反思】
课堂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对话场,课堂需要合理的预设,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往往会存在不同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反映有时也是多元的。因此,课堂常常不会像预设那般的自然流畅,比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在我看来字字浸透亲情的文字却没有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共鸣。是责怪这些学生情感冷落,忽视他们的课堂反映,生硬地把课堂往自己的预设中拉;还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暂缓课堂节奏,再次创设情境,寻一条僻径迂回进行引导?如果选择前者,那我的这堂课就会在沉闷中收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对话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作为对话,对话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对话者对彼此作为对话主体的尊重,对话者的主体性不应由于对话者在阅历、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损害”,于是当学生觉得“背影”文字平淡,不能打动他们时,我选择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点燃、引导的过程,既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过程”,于是,我选择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情感渲染、实例引导、朗读示范为他们多次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用心走进文字,真正发掘其中的父子深情。“教师越是发挥他的主体性,就越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后半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了,以平实的文字为载体,一次次地流露了他们的真情体验。尊重学生体验,做平等者的首席,课堂会焕发新的生机。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