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捕捉瞬间的美丽——《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正文

捕捉瞬间的美丽——《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457

概要:捕捉瞬间的美丽——《杨修之死》教学案例一、背景描述:钟启泉在《现代教学的模式化》曾指出“动态化生成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地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具有“动态生成”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合理、科学、智慧的调控。二、《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描述:《杨修之死》一文呈现的是两位智者间的较量,叙事生动,语言凝练,让人回味无穷。为了能让节选部分也能真实地展现作者罗贯中“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写作意图,避免学生对曹操性格断章取义的理解,我将《杨修之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引导学生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杨修之枉死,深入剖析罗贯中笔下“古来第一奸雄”曹操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进而理解全书拥刘反曹的鲜明倾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线问题:“同为智者,彼此熟知,杨修为什么不能成为曹操的心腹,反而成为仇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生:我认为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师:请举例具

捕捉瞬间的美丽——《杨修之死》教学案例,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捕捉瞬间的美丽

——《杨修之死》教学案例

一、背景描述:

钟启泉在《现代教学的模式化》曾指出“动态化生成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地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具有“动态生成”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合理、科学、智慧的调控。

、《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描述:

《杨修之死》一文呈现的是两位智者间的较量,叙事生动,语言凝练,让人回味无穷。为了能让节选部分也能真实地展现作者罗贯中“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写作意图,避免学生对曹操性格断章取义的理解,我将《杨修之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引导学生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杨修之枉死,深入剖析罗贯中笔下“古来第一奸雄”曹操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进而理解全书拥刘反曹的鲜明倾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线问题:“同为智者,彼此熟知,杨修为什么不能成为曹操的心腹,反而成为仇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请举例具体说明。

生:在分食塞北酥饼一事里,杨修自作主张,未经曹操允许,把一合酥饼吃完了。从“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一句中的“竟”可以看出杨修自作聪明,放纵自己的行为。这恰恰是曹操不喜欢的。

生:我补充。因为曹操讨厌杨修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文中“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正说明了杨修的聪慧遭到了曹操的嫉妒,甚至仇恨。

师:也就是说曹操是个嫉才的人。(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嫉才”二字)

生:(马上有前排的学生大声的嘀咕)应该是“忌讳”的“忌”吧!

师:(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疑问,因为按照我预先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曹操的人才观,我将在此问题后摆出同为智者刘备“三顾茅庐”的事例,从中对比曹刘两人的性格。但是这样的预设是否合乎学生的学习需要,事先我还没底,得走一步看一步,没想到这个男生的质疑一下子将面前的难题迎刃而解了。)你为什么用“忌讳”的“忌”这个字呢?

生:因为文中说到“操虽称美,心甚忌之”,用的是“忌”的“忌”字,这里的“忌”应该有提防、小心的意思,而不是“嫉”的“嫉”字。

师:(看来,学生的理解特别关注了课文的词句斟酌,但还未能通观全局顺势迁移,直视语句背后的主题意蕴,这当然也是小说节选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不可以给学生留下先入为主、断章取义的印象。于是我需要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关注选文之外,回归小说全貌。)到底是曹操嫉妒杨修的才华比自己好而动杀机呢,还是曹操提防杨修的才华对自己不利呢?请大家根据你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加以选择说明。

生:我想曹操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才华比自己好,就动杀机的。像曹操爱惜关羽的才华,曾将金银珠宝及自己的赤兔宝马相赠,足以说明曹操对有才华的人的器重。

师:(我顺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曹操爱才的诸多事例,再加以验证),那么,曹操爱才,却还是杀掉杨修,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过了一会儿,才有人响应。

生:我想应该是杨修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吧!

师:何以见得杨修没有了利用价值?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点破‘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谋”、“教曹植答教”、“教曹植斩门吏”四件事加以说明。

生:好象是杨修已经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位的权力争夺中了吧。在“教曹植斩门吏”一事中,书中写到“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由此看来,曹操不会将太子之位传给曹植,历史也是这样记载的。杨修如此聪明,留在曹植身边,肯定会尽力辅助,曹操出于对政权稳固的考虑,杨修不仅失去了使用价值,而且还会遭来更多的麻烦的。

师:说得很好。曹操用人的标准正是利用价值的大小。可以为我所用的,爱之慕之,在没有能够确定此人的利用之前,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来说,他必然是有所顾忌的。因此,曹操的忌才与杨修的恃才成了一对矛盾。

    ……

三、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有效地引领“学生—文本”趋向深入的前提是“教师—文本”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当然这又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洞察和捕捉,而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又是动态化的捕捉。笔者将根据《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1、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笔者认为学情不仅包括学生先前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这些已经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了解和分析的,比如教学片段里体现的教师对学生对《三国演义》故事的熟悉程度的了解,在于平时课余就经常听见学生说要玩好网络游戏《三国群英传》,首先就要通读《三国演义》;而且学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还包括现实课堂中,随着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步步推进,学生应景而生的学情反馈,这是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分析和解决的,笔者认为后者的学情洞察更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在《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里,教师瞬时捕捉到学生对“曹操是‘忌才’还是‘嫉才’”问题的质疑这一学情,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2、教师的教学预设应以阶梯状呈现,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教师教学的科学预设,很关键的在于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才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否也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从《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来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有较为清楚准确的认识,这依赖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要与历史上的曹操有所区别。然后,就可以试着教学设计了,先了解节选中造成杨修之死的曹操的性格,然后了解小说原著中的曹操形象,最后了解作者为什么塑造出只属于作者罗贯中自己的曹操形象了。要努力将教学预设呈阶梯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3、教师要具备预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调控生成点的策略和水平。

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探之间的摩擦,以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为表征,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动态化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生成点。目前,动态化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已卓有成效。在需求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对话中“生成”,在信息交流中“生成”,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适度拓展“生成”等策略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笔者认为动态化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否可以细化为预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调控生成点的策略研究,尤其是对如何有效捕捉生成点的研究。从《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在课下的大声嘀咕“曹操是忌才”这一反问,对学生来说他是直接从课文阅读中选取而来,初一看,毫无瑕疵;但是对教师而言,他必须事先对节选部分在整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有可能对学生质疑的价值有准确的判断,捕捉分析之后,在可能进行生成点的调控,于是瞬间才会激发璀璨之美!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捕捉瞬间的美丽——《杨修之死》教学案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