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 正文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459

概要: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当我们眼望蓝天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脚趾,可能仍然扎在泥泞的地面。 ——题记【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强势登陆,广大教师积极履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新”,为了与传统课堂的“决裂”,一系列新手段、新形式、新花样粉墨登场,“做秀”“媚时”现象也应运而生。例如,音画挂帅的阅读教学,徒具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以为是的教师不作为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全部来自于新课程,历史的积弊在新形式下的恶性发展是一个方面,老师们对新课程的一知半解又是一个方面。笔者当然也是这股潮流的追随者。下面举出笔者的三个“成功”的案例,作一些具体的反思和总结。【案例评析】一、“音画时尚”——关于立足文本【教学片断】《乡愁》师:(屏幕显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张图片)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可以演。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歌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学生分组讨论)生:我选第二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为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

当我们眼望蓝天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脚趾,可能仍然扎在泥泞的地面。    ——题记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强势登陆,广大教师积极履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新”,为了与传统课堂的“决裂”,一系列新手段、新形式、新花样粉墨登场,“做秀”“媚时”现象也应运而生。例如,音画挂帅的阅读教学,徒具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以为是的教师不作为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全部来自于新课程,历史的积弊在新形式下的恶性发展是一个方面,老师们对新课程的一知半解又是一个方面。

笔者当然也是这股潮流的追随者。下面举出笔者的三个“成功”的案例,作一些具体的反思和总结。

案例评析

一、“音画时尚”——关于立足文本

【教学片断】《乡愁》

师:(屏幕显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张图片)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可以演。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歌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学生分组讨论)

生:我选第二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为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在船上他甜蜜地回忆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生:我也选第二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到了一起!

(生笑)

师:想象独特,用第一人称更能给人以真实感。

生:我选第一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师;为什么选在春天?

生:这一节时间定在春天,后面三节的时间分别为夏、秋、冬,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相呼应,代表人的一生。

师:好!继续说——

生: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道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这一节我选配《二泉映月》这支曲子。第二节的时间我放在中秋节,表现“月圆人不圆”的主题。我选配《送别》这支曲子。

生:我选第三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生:我选第四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

师:与“海峡”有什么联系?

生;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向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超人的想象力,今后定能成为大导演!

(接下来是“乡愁是……”的说话训练。最后在歌曲《故乡的云》中结束。)

【案例评析】

这是03年笔者执教的一堂区级公开课。当时的立意是:以“唯美—想象”带动整首诗歌的欣赏阅读,企图融入大量音、画等时尚元素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力,打开诗歌欣赏教学的另一个天地,展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新气象。自然,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形式得到了好评,还记得得到了这样的评价:“这节课在打通诗歌这一语言艺术与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的确是颇有味道的。”换一句话说,这节课是一个语言、音乐、绘画艺术的融合体。但现在想想,这节课语文的味道却被冲淡了,文本何在?

诗歌教学的要义是什么?就《乡愁》这首诗而言,其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的凝练性、节奏的韵律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所以这三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而真正的使学生读解这首诗歌,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诗歌的美读、深悟和细品。尤其是美读,学生只有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才能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才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抒情美和语言美。在这个过程中去品词悟句,内化涵咏。但在这节课中,这一点被明显的忽视和冷落,笔者更多的是让学生根据画面和音乐的提示去描述场景,去拍什么MTV。学生是兴趣高涨,发言踊跃。但学生的所谓MTV,大多是学生头脑中影视剧场景的再现,并不是从文本语言和内容中进行个体感悟而出。也就是说,抛弃了“读”这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就失去了与文本交流的根本,其感悟点也不基于文本的体验而是非语文的媒介或教师“先行”的诱导暗示产生。

音乐、图片、影视剪辑这些具有直观性、煽动性的元素,涌入语文课堂,确实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艺术人生》节目也是这么做的)。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非要依赖于这种手段,非要以此调动、激发、感染学生,却忽视文本本身的魅力,原生态语言的魅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我选择,我喜欢”——关于尊重主体

【教学片断】《你一定会听见的》

师:(安排好几名学生轮读课文)请大家倾听课文,在文中选择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师:(朗读完毕后)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朗读、交流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生汇报、回答。(因篇幅有限,此处从略。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都集中在课文的前几段。)

教师进行阶段小结:①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这是语言优美的原因;②有些语言蕴涵了一定的道理,也是很美的。值得大家学习。

师:大家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能模仿一下吗?

几名学生开始模仿,有鸡叫、鸟叫、青蛙叫、狗叫等。

(师生皆笑)

师:(屏幕显示一组图片)说说你从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案例评析】

有意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的语句或段落学习,确实是笔者曾经一直比较喜欢的教学形式,用意是想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但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以下的一些情况:喜欢的读了,品了,那么不喜欢的怎么办?是不是就不重要?就不要读不要学了?

案例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都是课文的前面几段,即语言优美、描写生动的部分。分析一下,一方面这种文字确实符合大部分初中生的胃口,另一方面也有这种可能,容易完成说“理由”的任务,讲讲修辞啊什么的,容易,也讲的好。而后面的几段文字略显严肃(也可能学生不太懂),因此几乎无人问津。但这部分却是文章的“情”和“理”所在。所以,当时心里也有些急,所以只好自己有意的强调,总算有一两个学生说了。总算得出一个“有些语言蕴涵了一些道理,大家要认真品味”的结论,但总显得苍白和空洞。而后,为了活跃气氛,就马上引领学生去学动物叫、看图听音这些初中生喜欢的事情上去了。

[1] [2]  下一页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课堂不作媚时语,使气长唱“真、善、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