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高考古诗文鉴赏:四看一泳» 正文

高考古诗文鉴赏:四看一泳

[10-21 00:24: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教研   阅读:68323

概要: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词中的“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二)从诗歌情节入手如姚燧的《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首曲子,写尽了妻子准备为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妻子想到天冷了,该把冬衣寄给丈夫,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寄去了冬衣,丈夫有了御寒的衣服,就不会回家了。她实在是热切的企盼丈夫回家取衣,这样他们就可以相聚,因此便打算不寄冬衣;然而她又想到:不寄冬衣,万一心爱的丈夫受寒了怎么办?她的心里好矛盾。作者正是通过对思妇的两难心理细腻描画,使我们看到这位良善妻子丰富而矛盾的心理活动,看到了她美丽的灵魂。(三)从意象意境入手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等。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

高考古诗文鉴赏:四看一泳,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词中的“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  

(二)从诗歌情节入手  

如姚燧的《凭阑人·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首曲子,写尽了妻子准备为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妻子想到天冷了,该把冬衣寄给丈夫,但是转念一想,如果寄去了冬衣,丈夫有了御寒的衣服,就不会回家了。她实在是热切的企盼丈夫回家取衣,这样他们就可以相聚,因此便打算不寄冬衣;然而她又想到:不寄冬衣,万一心爱的丈夫受寒了怎么办?她的心里好矛盾。作者正是通过对思妇的两难心理细腻描画,使我们看到这位良善妻子丰富而矛盾的心理活动,看到了她美丽的灵魂。  

(三)从意象意境入手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等。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杨柳”的意象就有“离愁别恨”、“倔强的弱者”、“朴实无华的君子”、“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等含义,鉴赏评价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如钱起的《暮春回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系列表达伤春的典型意象:“黄乌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春残”。然而这春光渐逝的暮春景色,却能反衬出幽竹的可贵,表达了诗人对不被环境所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的礼赞。  

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境界: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景语与情语相互交融,构成典型的别离感伤之境:别前之景、别时之境与别后之景虚实相济,凡此种种,烘托出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四)从尾句(联)入手。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从尾句(联)入手,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代徐兰《出关》(2007年山东卷)一诗的尾句“出关争得不回头”就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如陆游的《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恬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  

(五)从用典入手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从用典入手,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典分为用语和用事两类,用事又分为明用、暗用和反用。因此,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诗词中用典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评价。如2007年浙江卷的三首诗词均用了“王谢”的典故来抒发兴亡之感,同时吴激(金)的《人月圆》曲还化用了唐宋诗词名句来抒发情感。  

再如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此词中用典有: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②彩笺,又名“松花笺”或“薛涛笺”,相传为唐代女诗人薛涛所制作。③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三个典故,尤其是后两个“彩笺”和“尺素”,道尽了无限的相思和欲寄无人收的无奈。  

再如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作者在运用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以外,还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中运用了“鸿雁传书”“横槊赋诗”两个典故。“鸿雁传书”属反用典故,“鸿雁”带来的不是好的消息,而是边疆的战火,由此引出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愤慨和愁怀。“横槊赋诗”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六)要注意从诗词的修辞入手。  

诗人要展示形象,描绘意境,经常要用到多种修辞手法。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比喻的妙笔;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可称借代的经典;高适“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语意双关的妙处;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数设问的一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堪称夸张的范式。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古诗词的题材、体裁多种多样,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及理念旨趣上也各有千秋,各有取舍,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并且需要不断创新。“四看一泳”中的“四看”与“一泳”之间,“四看”和“一泳”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要综合起来使用,这样才会得到最佳的鉴赏效果,才会有利于我们的解题。


上一页  [1] [2] 


Tag:语文教研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高考古诗文鉴赏:四看一泳》相关文章